国别:美国
类别:军用飞机 侦察、预警、电子战飞机
图片:
发展过程 :
“捕食者”无人机是美军首次装备实用型合成孔径雷达的无人侦察机。美国军方于 1994 年 1 月 7 日开始研制。至 1996 年仍处于试验阶段,目前少量装备美军。
性能特点:
①续航时间长,可提供 24 小时的连续战场监视情报。
②操作简单,便于运输,维修性好。整套系统可用 5 架 C-130 或 2 架 C-141 运输机运输,到达目的地 6 小时后可开展工作。
③隐身效果好,生存能力强。其雷达截面积仅为1平方米,加上雷达波材料后其信号特征可减少到 0.1 平方米。另外,当它在 300 米的高度上飞行时,人耳听不见 ; 当它在 900 米高度上飞行时肉眼看不见, 而且其飞行高度超出了轻武器的射程。
④侦察范围较大,分辨率高。其合成孔径雷达在 4500 米的高度、斜距为 10 千米时,可观察 800 米幅宽的条形地带,分辨率可达 0.3 米。
⑤侦察效果受气象和能见度影响大。
⑥是数据传输系统技术有待改进,只能传送静止图像,其发动机可靠性有待提高。
基本数据:
动力装置 “罗塔克斯”912 型发动机
载油量 295 千克
最大速度 240 千米 / 小时
实用升限 7620 米
续航时间 不小于 48 小时
作战半径 925 千米
机长 8.14 米
翼展 14.75 米
最大起飞重量 850 公斤
光电/ 红外传感器 可见光摄像机 2 台、红外摄像机 1 台、激光测距机 1 台, 作用距离 10 千米
合成孔径雷达 天线扫描范围为方位 150 °、俯仰 40 °, 在 4500 米的高度、斜距为 10 千米时, 可观察 800 米幅宽的条形地带, 分辨率为 0.3 米, 一般产生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需要 5-6 秒。C 波段数据链路通信距离 222 千米
卫星数传系统 特高频卫星链路 Ku 波段商用卫星
作战运用 :
1995 年 7 月初, 美军调用的“捕食者”无人侦察机系统到达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以北 48 千米处的贾德机场。这是当时联合国维和部队唯一一种监视塞族武装在萨拉热窝方圆 19 千米禁区内撤出重武器情况的监视系统。初期美军只部署了 3 架无人机,1 个地面控制站和 2 辆 " 特洛伊精神 " Ⅱ型卫星通信终端拖车以及配备了近 100 名美国军事人员。当时,该系统的设备还未配套齐全,它只能通过视距通信系统发送电影式视频信号,并利用特高频卫星通信链路来传送静止图像, 8月, 另外 2 架配备有 ku 波段卫星数据系统的 " 捕食者 " 无人机到达波黑地区, 从此美军就能以近实时的方式将视频图像传送给联合特遣部队和美国本土的五角大楼。到 1995 年 10 月中旬为止," 捕食者 " 无人机已在波黑上空执行了 70 次任务, 飞行了 600 个小时。“捕食者”无人机在波斯尼亚上空侦察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受气象和能见度影响大。部署初期,美军驻欧洲司令部要求“捕食者”无人机夜间出动,且飞行高度 4500 米以上,以便确保无人机的生存力。但是,由于当地的气象条件较差,地面经常有烟雾,机载传感器不能摄取高清晰度的图像。因此,阿尔巴尼亚贾德机场的指挥官要求“捕食者”无人机在波黑战场敌方区域上空飞行的时间延长到1个多小时,在没有配备合成孔径雷达以前,无人机飞行高度需下降到 1200 米才能够在云层下侦察, 这就增大了无人机被敌方击毁的概率。
科索沃战争期间, 捕食者主要用于中、低空侦察,战争期间,损失数架。
识别特征:
①机头为椭圆形,上部肥大,下部略小,至中部,机身尺寸才稳定。机体后部上方有发动机进气孔。机身前下方有突出的仪器舱。
②机翼窄而长,安装在机身中部,平尾为矩形,有大角度下反角,垂尾位于机身下方,两平尾之间,螺旋桨位于机身后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