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等待美国的是一次大萧条?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7-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编者按:本文作者Michael Pento是三角洲全球顾问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

文中他说,在需要采取“去杠杆化”(Deleveraging)政策的时候,奥巴马,伯南客却在让债务继续迅速增加。

如果政策制定者没有理解问题的真正起因,就不可能拿出一个真正的解决方案。

各位先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本杰明•伯南客(Benjamin Bernanke)还有蒂莫西•盖特纳(Timothy Geithner)并不理解这次债务危机的真正起因。他们都首先是个政客,其次才是经济学家或是市场学的学生(如果勉强称得上这些称号的话)。所以,指望这些人告诉我们大衰退什么时候会结束是非常不明智的,同时你也别指望他们拿出一个计划,来防止未来衰退再现。

1930年代的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还有开始于2007年的大衰退(Great Recession),其实真正的起因都是相同的:都是过度补充资金的经济。中央银行提供的人为控制的过低利率,还有商业银行的过剩贷放产生的直接后果就是岌岌可危的债务水平。

银行提供的低息贷款最终将经济的债务水平拖到了一个不可持续的水平。目前,唯一真正和可行的解决方案就是,让公共和私人领域经历一段延长期的“去杠杆化”过程。在现实中,随后而来的萧条是工作治疗的过程,显著的特点就是出售资产,偿还债务。

不幸的是,现在我们的政客们作的,就是和这种自然的治疗过程作斗争,而所采用的手段是通过积累债务实现的。

在最近的这次经济收缩期,美联储使得利率处在一个几乎接近0%的水平,而奥巴马政府在公共领域一直是举债经营,并试图在私人领域再杠杆化。政府的哲学就像是让一个冻伤的人一直待在冷冻箱里,这样他就不会经历因为冻伤融化带来的疼痛了。在大萧条时期,真实GDP下降了32%。根据国家经济研究局的数据,美国人还在和开始于2007年12月份的大衰退做斗争。和1930年代的大萧条不同的是,这次大衰退中,和2007年四季度相比,在最低点的2009年二季度 GDP仅仅收缩了3.6%。在2007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之间,GDP仅仅收缩了1.1%。

大萧条时期的GDP收缩,这是消费者偿还债务和出售资产的直接结果。1929年,家庭债务占GDP的百分比达到了100%。而这个数字直到1985年以前一直维持在50%一下的水平。而到了2009年一季度,家庭债务又一次达到了大萧条时期的水平,占到了GDP的100%。

大萧条结束到二战期间,家庭债务占GDP的比例从100%下降到了20%。到达这个点是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这种去杠杆化是拯救困境中的经济的唯一方法。但是回到今天,由于政府不断用积累的债务支持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在现在的大衰退中,家庭债务几乎根本没有收缩;在今年一季度,这个数字占到了GDP的92.5%。

让问题更加恶化的是,在目前的危机中,我们政府的反应就是不断的,大量的增加其自身的借款。在大萧条开始的时候,联邦总债务占到了GDP的16%。在衰退结束的时候,达到了最高点,占GDP略低44%。在那个时期,国家债务的确出现的大量的激增,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还是相对良性的水平。

美国进入这次大衰退的时候,GDD(总国债)相当于GDP的65%。而发展到现在,GDD占到了GDP的90%!和1930年代相对无害的水平相比较,现在政府的债台高筑清楚地说明了美国经济的危险状态。

二战期间,美国的国债的确迅速激增,在1946年的时候达到了GDP的120%。但是消费者债务同时也大幅下降。所以美国为了打仗增加了债务,并赢得了世界性的胜利,而同时美国家庭也在采取必要的步骤确保他们的收支情况可以准备好读过战后的余波。

今天,GDD(总国家债务)和家庭债务都超过了GDP的90%以上,这在美国的历史上是首次。

很多观察员(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当权者都属于此类)都得出结论说,在消费者控制他们的债务的同时,政府必须支出更多。他们的策略就是基于这样的观念:一旦经济开始好转,他们就可以放松债务。

这种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政府支出并不能增加GDP,只能限制私人领域的增长。另外一个问题是,政客们从来不认为当前是政府偿还债务的合适时机。

结果就是,美国的私人领域减少了大量的债务,美国的家庭控制了支出,GDP放缓,而债务和经济产量增长的比率进一步增长。

由于美国还没有找出这次衰退产生的真正原因,美国正在默默地逼近引发“大萧条”的相同道路。如果政策制定者们没有意识到萧条的真正源头就是债务,他们就不可能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