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走向海洋不做世界殖民强国——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空前壮举

中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纪录,涌现出许多缔造这些辉煌的历史文化名人,郑和肯定是他们当中最具世界知名度的一个。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6月15日,他率领27800多人,分乘208艘木制帆船,由太仓的刘家港(刘河镇)出发,开始了持续28年之久的七下西洋的壮举。

今年是郑和第一次远航600周年,是一个值得全人类纪念的日子。

因为,他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纪录,到达了亚洲、非洲30多个国家、地区,航线之长、航程之远、持续时间之久,在当时世界上无人可比。

因为,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87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93年,比麦哲伦从美洲航行菲律宾早116年。

更因为,他的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航海技术之精良,在当时世界上无出其右。郑和的宝船,最长的长44.4丈、宽18丈,排水量14000吨,载重量7000吨,俨然海上的巨无霸。美国学者李碧晔(LouiseLevather)关于郑和的专著《当中国称霸海上》称:一艘44丈的船舶,有448.8-493.5英尺长,一般宝船长度介于390-408英尺之间,宽度介于160-166英尺之间,“这是直至目前为止,世界各地所建造过的最大的木造帆船”。而达·伽马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只有4艘三桅帆船,85-100英尺长,其中最大的“圣迦布利尔号”载重量才120吨,与郑和的宝船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举世公认,郑和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举世无双的辉煌。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一书中如此赞美郑和下西洋:“15世纪后期在葡萄牙航海设计家的发明之前,这些中国船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所到之地的统治者都对之肃然起敬。如果坚持下去的话,中国人的力量能够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文明世界的‘中央之国’。他们本应在葡萄牙人之前就占有霍尔木兹海峡,并绕过好望角;他们本应在西班牙人之前就发现并征服美洲的。”

美国历史学家墨菲在《亚洲史》中这样评论郑和下西洋:“如此大力开拓航海技术和远洋探险,在世界范围内来说也是空前的。”

大海之子

《明史·宦官传》开卷第一篇就是郑和的传记,文章第一句话写道:“郑和,云南人,世所谓三保太监者也。”文中并未提及他的先世。人们对他身世的了解,也只是:郑和,本姓马,云南昆阳人,回族,明朝军队攻入云南,郑和被俘,送入燕王(朱棣)府中当了小太监。因在“靖难之役”中有功,被明成祖朱棣提升为内官监太监,并改姓郑。

1913年,有人在云南昆阳发现了郑和父亲马哈只的墓碑,1937年,有人发现了《郑和家谱》,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发现了《郑和家谱首序》、《塞典赤家谱》,郑和的先世逐渐明朗。专家们经过考证后得出结论:郑和是元朝政治家、中亚布哈拉贵族赛典赤的六世孙。而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后裔,由阿拉伯迁徙到中亚的布哈拉,再由布哈拉迁徙到中国。郑和本姓马,这个马姓,来源于穆罕默德的译音。

美国《百科全书》的郑和条,如此写道:“15世纪初期的中国将领郑和,几乎于葡萄牙人乘船绕过非洲抵达印度100年前,就率领海军对印度洋作过七次远征。郑和为一名去麦加朝圣过的伊斯兰教徒马哈只之子,约在1371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取名马三保。郑和家自称为一名早期蒙古云南统辖的后代,并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

中外学者在这一点上是不谋而合的,也是与历史文献记载相一致的。《元史·赛典赤赡思丁传》说:“赛典赤赡思丁,一名乌马尔,回回人,别庵伯尔之裔,其国言赛典赤,犹华言贵族也。”专家解释,“赛典赤”的意思是“尊贵的圣裔”,“赡思丁”的意思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别庵伯尔”的意思是“领袖”,专指先知穆罕默德的后裔。赛典赤在元朝声名显赫,他后裔的一支,就是很不起眼的昆阳马氏。由于这样的家世,郑和的祖父、父亲都曾到过麦加朝圣,是虔诚的伊斯兰教徒。明成祖朱棣任命郑和领导下西洋,访问印度、阿拉伯、东非各国,这一壮举应该说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郑和没有辜负明成祖对他的期望,用他的后半生出色地完成了下西洋的任务,海外各国对他的外交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使他在那些国家赢得了至高无上的声誉。

最后一次航行完成,船队正穿越印度洋回归祖国时,62岁的郑和病逝在他的宝船上。按照郑和的遗愿,葬礼根据伊斯兰教的仪式进行。尸体经过清洗,裹上白布,在伊斯兰教徒“阿拉是伟大的”吟诵声中,头朝向麦加,扔入茫茫的大海。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把他最崇敬最热爱的大海作为长眠之地。

确实,他是大海之子,他是属于大海的。

按照他的遗愿,带回南京的只有一双鞋子和一撮头发,葬在南京城外的坟墓里,供后人凭吊。

魂归大海的郑和,成为南洋群岛华人移民心目中的保护神,祭祀他的庙宇———“三宝公庙”,遍及东南亚各国。至今,旅游者依然可以一睹其昔日香火旺盛的风采。

“四夷来朝”

明朝为什么要派船队下西洋?这是一个聚讼纷纭的问题,中外学者有着不同的解读。

上世纪70年代初,拉丁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威廉斯访华时,来到上海,访问复旦大学,希望与历史学家讨论有关郑和下西洋的问题,我应邀参与讨论。威廉斯先生本人是历史学家出身,出版了拉丁美洲史专著《从哥伦布到卡斯特罗》,对郑和下西洋有所研究。他把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等欧洲人的航海探险加以比较,并得出结论:当时的中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按照航海的实力,发现“新大陆”的不应该是西班牙人,而应该是中国人。

这似乎是西方学者几乎一致的看法,也是旁观者的客观评价。但是,他们忽略了对郑和下西洋与欧洲“地理大发现”不同的国内背景的分析。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探险,是为了夺取殖民地,夺取黄金白银,作为资本的原始积累。而在郑和下西洋的明朝初年,中国国内并无这种需求。

那么,明朝为什么要下西洋呢?

用明成祖朱棣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显然,政治外交目的是第一位的。《明史·郑和传》说得比较具体:“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后半句“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云云,与“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是一个意思,就是为了扩大明朝在海外各国的政治影响,显示天朝大国的富庶与强盛。至于前半句“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则纯属内政问题。

此事说来话长,不妨长话短说。惠帝即建文帝,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长孙朱允?,在位仅4年,就被他的叔父———燕王朱棣发动军事政变,赶下了台,从此下落不明。是焚死?还是逃亡海外?众说纷纭。明成祖朱棣起先怀疑建文帝已经逃亡海外,所以派遣郑和前往海外寻找。后来探明建文帝在云南一带的踪迹,就打消了前往海外探寻的意图。关于这一点,《明史》也记载得很清楚。在郑和下西洋的前期,他确实负有寻找建文帝的秘密使命,但是,在以后的十几年中,这种使命已不复存在,下西洋依然继续进行。可见,“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示中国富强”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无可怀疑的。

明成祖去世后,继位的明宣宗在宣德五年(1430年)给郑和的“往谕诸番国”的诏书上说:“兹特遣太监郑和、王景弘等赉诏往谕,其各敬顺天道,抚辑人民,以共享太平之福。”这仍然在贯彻先帝的初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同年,郑和船队途经福建长乐,为了感谢天妃(即妈祖)对航海安全的保佑,特地在长乐南山寺立了一块碑。在碑文中,郑和透露了下西洋的目的:“宣德化而柔远人。”

此后,“海外诸番国”,“际天极地,罔不臣妾……皆捧珍执挚,重译来朝”。不仅与以前有外交关系的国家,加强了友好往来;而且以前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也纷纷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有些国家不光是派遣使节,甚至国王率领王妃、陪臣前来中国,朝见明朝皇帝。永乐十四年(1416年),郑和完成了第4次下西洋任务,正在准备第5次下西洋时,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朝贡,出现了“诸番臣充斥于廷”的盛况。

各国使节搭乘郑和的船只,纷纷前往中国朝觐明朝皇帝,在下一次下西洋时,郑和又把他们送回各自的国家。这种“四方来朝”的局面,就是明朝皇帝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明朝宫廷宴请各国使节的宴会上,响起了这样的歌声:

四夷率土归王命,都来朝大明。万邦千国皆归正,现帝廷,朝仁对。天陛班列众公卿,齐声歌太平。在歌声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到,朝廷上下对于下西洋的成功———“四夷来朝”,充满了欢欣鼓舞。

奇迹之谜

郑和下西洋到过哪些地方,在随同郑和出使的马欢所撰《赢涯胜览》、费信所撰《星槎胜览》、巩珍所撰《西洋番国志》以及《郑和航海图》等书中,有着比较明确的记录。它包括东南亚的近邻,印度洋沿岸各国,阿拉伯半岛各国,东非沿岸各国。诸如,越南、柬埔寨、泰国、文莱、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马来西亚、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印度、伊朗、也门等均为所到之地。

然而西方学者认为,郑和的船队可能绕过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进入了大西洋,也可能到达了澳洲,甚至美洲。由于在我国的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根据,大多数人对此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历史研究和自然科学一样,讲究实证,一切凭事实说话。西方学者当然不会信口开河。我们不妨采取探讨的态度来对待这个“奇迹之谜”。

一生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早就指出,郑和船队中的一些船只绕过了好望角,进入大西洋是完全可能的。墨菲也在《亚洲史》中断言:“(郑和船队)有些船可能远航到了好望角或甚至绕过了它。”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

至于郑和船队到达了澳洲的说法,也并非无稽之谈。西方学者菲茨杰拉尔德(C.P.Fitzger鄄ald)在其论著中进行了考证。1879年,在澳洲达尔文港附近,当地的人们在一棵两百年的榕树根下,发现了中国道教“三星”之一———寿星的雕像,带有明代的风格。我国文献中也有类似的蛛丝马迹。《星槎胜览》记载,郑和船队的船只曾经到过达尔文港北方的吉里地闷岛(Timor),有人认为就是今日的帝汶岛。另有西方学者指出,《郑和航海图》有一个叫做“哈甫泥”的地方,可能是南极洋的科尔圭兰岛(KerquelandIsland),这表明郑和船队到达了南半球。以上信息说明,郑和船队是否到达澳洲,是一个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不必急于否定它。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英国学者孟席斯(GavinMenzies)在2002年发表了惊世骇俗的研究结论:郑和的船队比哥伦布早72年到达美洲大陆,比麦哲伦早一个世纪实行了环球航行。接着,他在《1421:中国人发现世界的一年》一书中,全面论证了郑和船队率先发现“新大陆”的观点。他说,在美洲,人们发现了中国古代的盔甲、墓葬,一些村庄的名字带有中文的痕迹。

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有点像天方夜谭。不过,他并非信口开河。孟席斯虽然不是历史学科班出身,只是一名退役的海军军官,但是,他为了研究郑和航海的事迹,到过120多个国家的900多个博物馆收集有关资料。书中附录的几十幅历史地图、历史文物与遗迹的照片,就是其中一部分。这种虔诚的献身科学的态度,令我们这些以研究中国历史为终生事业的人们敬佩。

当然,孟席斯的推论并非无懈可击。我们可以抱着宽容的态度:关于郑和下西洋,还有此一说,使得这个学术问题平添了些许神秘的魅力。

这些“奇迹之谜”,带给我们的迷惘,也许今后还会继续下去。当然,除了“奇迹之谜”带来的迷惘,还有另外一些迷惘,比如,我们怎样来回答西方学者提出的问题:

———同中国过去在科学技术上的某些创新一样,中国的航海成就也未能乘胜加以发扬。征服大海、全球扩张和以海洋为基础的商业革命,就此拱手让给了当时较为贫穷但较少自满的欧洲人;

———当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时,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100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国。但中国没有。

这些是为什么呢?这或许是值得当今每一个中国人深长思之的,也是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