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国为越南培训高干子弟 出5位政治局委员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8-12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桂林育才学校旧址位于今天的广西师范大学校内

越共领导人胡志明曾用“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的诗句来赞美中越友谊,而上世纪50年代在中国广西建立越南学校,正是这句诗的生动写照。

请中国为越培训人才

1945年9月2日,越南独立。哪知刚刚赶走日本侵略者,法国殖民者就卷土重来。在抗法战争激烈阶段,胡志明决定派一批干部子弟到中国学习,为抗法战争和以后的国家建设培养人才。

1953年夏天,胡志明亲自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写信,希望中国能在华南地区建立若干所越南学校,其中包括一所越南干部子弟学校。当时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自身也缺乏各种人才。不过为了支持自己的“同志加兄弟”,中共中央毅然同意了越南的请求。

同年7月9日,越南教育部长阮文萱签署了在中国江西建立“庐山越南少年学校”的决定。8月25日,第一批越南儿童抵达庐山。为了给越南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半年后校舍迁到广西桂林育才学校和南宁育才学校。

承担越方师生全部费用

越南学校直属越南劳动党中央和越南政府领导,具体工作由越南驻广西的领事馆负责,中共广西省委对外联络部配合。中国政府除无偿提供校舍外,还负担越南师生的衣食住行以及教师的工资和学生的学习费用。中国还派出一个80人的工作组,配合越方的工作。

桂林育才学校分为小学部和初中部,共20个班。南宁育才学校设中文学校、社会科学中级师范学校、自然科学中级师范学校、初级师范、中学、小学和少年军校等8所学校。生源主要是越南干部子弟、烈士子女。

学校课程完全按照越南教育部的统一规定安排。越南教师讲授越南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美术。中国教师担任中文、体育和音乐课。

越南学生的课外生活很丰富。许多人都爱读中苏小说,刘胡兰、保尔·柯察金是他们崇拜的英雄人物。他们还能唱《歌唱二郎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歌曲。学校还组织联欢、文艺晚会、夏令营、体育竞赛等活动。每当组织学生外出时,中国工作人员总是派专人负责学生的安全。

给学生请保姆配急救车

中国政府在同学们的衣食住行方面也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不仅给学校建立了专门的医务室,配备有专职医生、营养师,并为年纪小的同学请了保姆。同时,桂林市委还为学校特别配备了一辆急救车。

越南学生用餐时,中国服务员总是面带笑容地站在桌旁,为同学们盛饭、添菜。中国政府的关怀,让这些越南高干子弟很是感动。越南学员范氏华回忆说,一天,她看到一个驼背的中国小孩拣走了饭厅倒掉的剩饭,心里十分难过。她说,中国少年儿童的生活还十分困难,而我们在各方面却得到了充分保障,这都多亏了毛伯伯和胡伯伯的恩情。

桂林育才学校的越南学员陈抗战说:“当时中国人民和桂林人民的生活还十分困难,吃不饱,穿不暖,却全力关心、帮助我们。这种感情在我们心中永远不会淡漠。”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