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国海上的瞭望哨:中国新型火炮部署北尖岛(3)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9-03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北尖岛边防官兵进行岛上巡逻(资料图)

扎根海岛锻造忠诚

今年7月3日,硕士研究生毕业的林润生走出华南理工大学的校门,来到北尖连报到。刚放下行李,指导员卞秋阳便拉着他来到小岛一处高地上的一座烈士墓前,卞指导员娓娓讲起一段历史。

上世纪50年代,北尖岛上进行坑道施工,用砂轮切割岩石,突然发生局部塌方,巨石瞬间将广东中山籍战士程华森掩埋,这位19岁的战士从此长眠在北尖岛。

烈士虽逝,英魂长存。多年来,连队官兵把程华森烈士墓亲切地称为“老程墓”。每逢清明、八一等节日,连队官兵都要前往祭扫。每次连队获得了荣誉,大家都会到墓前告慰烈士,而一些官兵有苦闷,也会到墓前向烈士倾诉一番。

看完了“老程墓”,卞指导员又带林润生来到岛上国防公路旁一块巨大的岩石边,仰首望去,上面刻着一个大大的“归”字。

“这个字的来历也非同寻常。”卞指导员说。那是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原指导员李昭湖突然收到老家急电:父病危,速归!

手攥电报,李昭湖心急如焚。但他清醒地知道,香港回归在即,连队战备任务繁重。于是,他将电报悄悄塞进口袋,毅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很快,父亲病逝的噩耗传来,李昭湖一个人来到海边,朝着家乡的方向,长跪祭拜。打这天起,每天操课一结束,他就拿起钢钎和铁锤来到岩石边,在石头上用力凿着。随着香港顺利回归,岩石上一个大大的“归”字映入官兵眼帘,它像一颗跳动的红心,面向香港、面向祖国……

多年来,每逢新兵下连、新干部上岛,连队都要组织官兵瞻仰“老程墓”,品读“归字牌”,参观“扎根树”,树立扎根海岛,献身使命的精神。

代理排长、“老海岛”罗正林,从新兵训练结束就上了北尖岛,一干就是13年。团领导几次想给他调到条件好的地方,都被他谢绝了。

这样的“老海岛”,在北尖连数不胜数。仅近3年间,就有25名调出北尖岛的官兵,经过反复申请又重新回到连队。正是一代又一代北尖连官兵用忠诚守卫海岛,用热血完成使命,形成了“忍得住孤独、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北尖精神”,它激励官兵们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执勤和保障任务,创造了连队组建近60年无事故的佳绩。(特约记者 李华敏 通讯员 杨小刚 谭昌训)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