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军兵临城下之际,在上海的哈尔滨大楼,几千灾难民、无业游民、小商贩、小偷、流氓、恶霸、土匪等汇集于此,里面帮派横行,各种势力纠结,是大上海闻名的“游民王国”成为那个时代大上海的缩微景观。
1951年2月21日凌晨3点,为天明就要到来的元宵佳节准备了多时的人们早已沉沉入睡,整个大上海沉浸在睡梦中。解放军进入这个大都会后,虽然昔日的夜夜笙歌敛了声息,但老百姓的生活还沿着原有轨道继续。而在公共租界北区与华界的闸北交界处的哈尔滨大楼,突然亮如白昼,无数盏大功率探照灯从四面八方一齐聚焦于此,使大楼及附近纤毫毕显。广播随之响起:政府准备救济灾民,请大楼住户自觉接受“收容”。附近被吵醒的居民却并不以为忤,反而暗自欣喜:这处大上海臭名昭著的“游民王国”,终于要被清理掉了!
“ 游民王国的诞生 ”
哈尔滨大楼位于今日上海市虹口区的哈尔滨路溧阳路口。1942年以前,这一带是上海是公共租界最复杂的地区之一。这里有日本人大量聚居,因而有“日租界”、“小东京”之称。住在这里的中国居民则以广东人为主,大多具有天地会、小刀会等南方秘密结社传统。二战爆发后,犹太人在全世界难觅立锥之地,上海却是东方犹太人唯一可以投靠的自由之都。而两万多犹太难民到上海以后,大都又集中居住于此,因此这里又有“上海隔都”(犹太人区)之称。抗战胜利以后,这一带被划分为虹口区、提篮桥区和北四川路区,而哈尔滨大楼则位于此三区交界处,因其早就声名远播,故三区都不愿意加以管理,这里愈发成为鱼龙混杂之所。
哈尔滨大楼大部分是两层结构,小部分是三层,东面靠马路,西面靠近沙泾河,有小半有地下室。整个楼基与广场占地约十二亩,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算是一处不小的产业了。这里原是美国商人开设的汇芳锯木公司,一向生意红火。1937年8月,大楼遭到日军炮火袭击,楼顶大部分被掀掉,美国老板觉得金钱诚可贵,生命价更高,丢下工厂溜之大吉,此地空余烂大楼,从此无人管理更无人收租。
彼时,上海开埠近百年,居大不易,房荒严重。抗日战争爆发后,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有130多万难民涌入上海,更加重了上海的住房困难。哈尔滨大楼及其附近地盘很快就成为难民、灾民及无业游民的天堂。一些胆大的人首先在楼内找到比较好的房间安顿下来,慢慢地不断有人加入。空房间被占据一空之后,有些人开始将那些被炮火破坏的房间简单修复,更多的人则在大楼广场上搭盖棚屋。
日子一天天过去,哈尔滨大楼内居住的人越来越多,由最初的几十个人逐渐增加到了三千多人;广场上也搭起了大大小小上百个棚屋,俨然一个“城中新村”,人数同样达到三、四千。整个哈尔滨“社区”的“居民”估计有六七千之多,成为当地最为热闹也最为著名的新社区。
早期进驻哈尔滨大楼的居民主要是那些无家可归或者付不起或不愿意付房租的一些小商小贩和灾民、难民、无业游民,以及小偷、乞丐等。解放军占领安徽、苏北等地以后,大量地主及国民党溃散官兵逃亡来沪,其中一部分人也挤入哈尔滨大楼,有的甚至拖家带口、三妻四妾一起进驻。哈尔滨大楼遂成为上海滩上远近闻名的“游民窟”。
楼内居民鱼龙混杂,小偷、乞丐、流氓、地痞聚集,偷窃、绑架、拐骗无所不做,使得大楼成为名副其实的罪恶的渊薮。1950年,据上海市公安局估计,哈尔滨大楼附近三个区的偷窃案件,约有80%是大楼“居民”所为。
帮派纠结
那些为找到哈尔滨大楼这样一个免费落脚处而兴奋不已的人们,在入住后很快就发现,这里并不是“自由王国”,而是一个帮派纠结、各种关系盘根错节的地方。
原来随着大楼入住人口的增加,哈尔滨大楼内部慢慢形成了几大帮口,这些帮口多以地域为界,主要是山东、安徽、苏北以及上海本地帮。他们一般各自占据一层楼或者是楼层中某些房间,在各自头头的指挥下策划绑架、勒索、拆白、开设地下赌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