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控专家臧克茂令中国老坦克性能翻倍,适合于中第一二三代坦克。电视上我们可以看到改装后的59D坦克轻松上阵。这心要利益于臧克茂研制的“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静默待机战斗时间增加了1倍以上。在射手轻松地操纵下,十几吨重的坦克炮塔,眨眼间就能实现360度转向,发现目标后停得又准又稳,对瞄准镜内的敌目标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



真正做到了“先敌开火、首发命中”,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陆军还在大量装备59坦克的秘密,原来老坦克早已性能翻倍,发现摧毁能力不输于新式三代坦克。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臧克茂,与癌症搏斗17年,主持完成2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近年来,臧克茂追踪世界军事变革潮流,积极推进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研究,为我装甲兵战斗力提升做出重要贡献,被誉库武器装备战线的“钢铁战士”。



今年9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60岁生日。这支当年靠缴获敌人坦克组建的英雄兵种,今天已成为轻重结合、水陆并举、攻防兼备的“陆战雄师”。60年一甲子。在我军装甲装备60年的发展历程中,镌刻着一个闪光的名字.



他致力于坦克炮控系统研究,攻克多项尖端科技难题,使我军坦克火炮瞄得更快、打得更准,战技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央军委为他记“一等功”;他与癌症搏斗了17年,不仅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紧紧扼住了命运的咽喉,主持完成20项国家和军队重大科研项目,被誉为武器装备科研战线的“钢铁战士”;



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徐航告诉记者,臧克茂院士之所以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累累硕果,正缘于他一直放眼未来战场,始终紧盯科技前沿。上世纪80年代,我军主战坦克炮控系统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瞄准时间长、射击精度低,成为制约坦克战斗性能的“瓶颈”。1987年,臧克茂选择了这个“瓶颈”作为自己科研的突破口。他从学术期刊上看到,在国外,一种脉冲宽度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民用机械,在控制电动机转速上效果不错,但用在十几吨的坦克炮塔上,还有数不清的难关需要攻克,这也是西方军事强国严密封锁的核心技术。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5:0”的战果,不仅出乎常人预料,也让臧克茂愈发感到急迫。他说:“落后就要挨打!身处强敌环伺的当今世界,不能不知道自己离对手究竟有多远!”臧克茂决心攻下PWM技术应用于坦克炮控这道难关。课题难度大,他白天晚上连轴转,一人当成两个用,大年三十下午,学生打电话到他家里拜年,他还在实验室忙着工作;科研经费少,他一分钱掰成两半花,出差住最便宜的小旅店,外出查资料就挤公共汽车,在国家专利局的图书馆,他一耗就是一整天,中午就着咸菜吃凉馒头……天道酬勤。1995年,我国第一台PWM炮控装置终于研制成功。然而,就在PWM装置即将进行实车试验时,厄运再次袭来——在一次常规检查中,臧克茂又被查出前列腺结节,不排除癌症。为了确诊,隔一段时间他就要进一趟手术室,进行穿刺活检,为防止创口出血,他用棉垫卷成卷抵住创口,仍然坚持工作。
997年,PWM装置正式列装,一举使我军主战坦克火炮瞄准时间显著缩短,射击命中率大幅提高,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此后,臧克茂一鼓作气,先后跨越了坦克炮控系统直流到交流控制、液压到全电控制、模拟到数字控制、小功率到大功率控制等重重障碍,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交流全电式炮控系统”和“数字式大功率交流全电炮控系统”,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炮控系统的体系结构和控制方法。他的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我国第一、二、三代主战坦克,使火炮瞄准时间缩短47%,命中率提高35%,静默待机战斗时间增加了1倍以上。
在装甲兵工程学院训练场,记者惊喜地看到,在射手轻松地操纵下,十几吨重的坦克炮塔,眨眼间就能实现360度转向,发现目标后停得又准又稳,对瞄准镜内的敌目标可以做到“发现即摧毁”。臧克茂不无自豪地说:“先敌开火、首发命中,已成为今日陆战之王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
进入新世纪,臧克茂以更加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投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洪流。他通过对外军未来作战系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发展全电战斗车辆的思路,并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装甲车辆电驱动系统原理样车。
近两年,臧克茂又提出了建设“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重点实验室”的构想。该实验室建成后,将成为开展陆战车辆全电化研究和模拟仿真的重要基地,使我国在全电战斗车辆和陆战平台全电化技术研究领域占据主动,跻身世界前列。
身患癌症17年,臧克茂不仅没有被病魔击倒,反而愈战愈勇,先后攻克多项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做出重大贡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得5项国防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