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9月10日报道 铁甲奔驰,黄沙飞舞。去年7月中旬,“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进入倒计时。
一天上午,演习还有20分钟就要开始了,俄军第5集团军装甲处处长阿列柯谢·古谢夫焦急地找到我军装甲技术保障负责人请求支援。原来,他们一辆坦克水箱散热管破裂,俄军几名官兵修了半天也没弄好,最后不得不请中国军人施以援手。他们都清楚,如果不能及时修复将影响整个演习行动。
中方保障人员当即表示一定会尽最大努力。然而,要在短短的20分钟内完成这么艰巨的任务,谁心里也没底。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少此类焊接工具,我方装备维修保障人员也无能为力。此时,距演习开始只有15分钟了。古谢夫处长脸上渗出了豆大的汗珠。
这是对我军装备保障的一次考验,也是对中国军人修复技能的一次挑战。
“让我试试吧!”关键时刻,负责保障野战装备现场展示任务的上士佟明哲自告奋勇。
古谢夫处长看着身高只有1.60米的小个子中国军人,眼神里透露出一种怀疑,但时间紧迫,来不及多想,他便把损坏的散热铝管递给了佟明哲。
这段铝管直径不到5厘米,管壁只有两毫米厚,属于薄壁件,上面有约1厘米长的裂缝。
由于没有专业工具,佟明哲便用普通的焊接工具实施维修。佟明哲清楚,铝的熔点低,焊接稍有不慎,极易使裂缝变得更大。但他更清楚,在中国搞联演,中国军人绝不能在俄军面前“掉链子”。
凭着精细的焊接技术,10分钟后,铝管焊接完毕。
此时,古谢夫处长还是不相信这名小个子军人的能力。他把矿泉水倒进铝管里测试焊接质量,结果没有丝毫渗漏。他当即向眼前这位中国士兵竖起了大拇指。
佟明哲是沈阳军区某坦克修理大队零件修复连的兵,是有名的“焊接大王”。在修复连,像佟明哲这样的“大王”太多了。
近年来,新装备列装速度加快,对修复连官兵的维修保障能力提出了挑战。
2008年8月,大队受领了第三代信息化主战坦克形成中修能力的任务。配套研制生产加工工装(注:工装是修理装备时进行固定、定位的辅助设备),是新装备形成中修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和内容,由一个连队来担此重任,在全军尚属首次。
既没有图纸,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连长寇守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那时困难如山,过河都无石头可摸。”
“这套工装不仅要适用于这种新装备,还要适用于早先列装的几种型号的装备。”在研制工装过程中,专家提出了更高的标准要求:要注意多项兼容、综合集成。
“研究兼容、集成,一个小连队哪能有这本事?”当时,不少人用怀疑的目光看修复连的官兵。
“专家搞研究,也是一点点实践摸索,只要肯下工夫,没有过不去的山。”连队官兵誓用行动证明一切。图纸设计、数控加工、激光切割能手全员上阵,其他各工种尖子全部“加盟”,连队干部全程参与。
连队的助理工程师王亮、排长张鑫擘负责图纸设计。测量数据,CAD制图,科学分析,修改图纸,经过3个多月的钻研,23幅图纸正式“出炉”。前来鉴定的专家赞不绝口:“专业的水平,一流的图纸。”
今年4月中旬,连队接到一项紧急任务:修复新型坦克的两个主动轮,完成时限为一天。
任务就是命令。连队立即组织清洗、焊接、数控加工等工种人员布置任务。一场小型而精彩的“修复战”紧张有序地拉开帷幕——
清洗除锈。排长丁宁和直招大学生士官鹿宏亮操控着新引进的设备,利用高压水枪,清除主动轮表面的油污和锈渍,前后只用了不到20分钟就干净利落地完成。排长丁宁告诉记者:“早些年采用人工清洗,用钢刷子擦、打、汽油冲洗,要4个人干一上午才能完成,而且质量与现在没法相比。”
实施焊接。在全军首个“机器人热加工中心”内的电脑上,上士佟明哲击键如飞,一组数据跃然屏幕之上。同时,在战友的配合下,他熟练按动电钮。顷刻间,焊花飞溅,“机器人”按照指令实施作业。不到两个小时,两个主动轮焊接完成。
数控车削。上士张宇熟练地把焊接好的主动轮装夹好,输入程序数据后,一按开关,“大个儿”数控车床按照指令有条不紊地开始工作。一个小时后车削任务完成,质量鉴定:尺寸精准。
谈起官兵运用高新装备维修保障的历程,连队指导员李柏松说:“官兵们为追逐高新技术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手上的硬功都是脱了几层皮换来的。”
7年前,大队在全军率先建立了“装甲装备修复件工业机器人热加工中心”,但不少官兵对能否驾驭高新设备产生了“恐高症”。刚从军校毕业的现任连长寇守丰被委以重任,由他带领一名技术骨干攻关。
操作“机器人”,要掌握焊接参数,进行数控编程,可他们从未接触过这些知识。除此之外,还要选准速度、气流量、焊丝长度等参数。在没有任何经验、公式的条件下,两个人只有反复编制程序,然后进行焊接调整,一点点摸索经验。两个多月里,两个人没日没夜地编写输入指令150多万条,一一存储进“机器人”系统。他俩最终成为我军最早掌握此类“机器人”的人,“机器人”焊接技术也获得了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的修复连,“机器人驭手”、“数控大拿”和“激光能手”的“军中高级蓝领”云集,有11项科研成果获军队科技进步奖,连队也被沈阳军区授予“装备保障红旗连”荣誉称号,成为军区装备系统首个被授称的连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