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的华人作家张琴写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国和中国人”。文章的结论是:西方人眼里的中华民族,优点有多少,似乎缺点就有多少。不过,无论西方人如何看中国或是我们中国人如何看自己的民族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格崛起灵魂彻底的复苏。
今日世界,每每提起中国,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已经进入辉煌鼎盛时期的中国社会。除此以外,在人文意识形态里,无论是西方人看中国;还是中国人看中国,在媒体舆论上,遭到非议和指责最多的,往往是中国人的素质和习性。
我们熟识自己的文化,在反省中容易找到本土文化的优劣长短,但不可忽略的是,我们的价值尺度,是在自身的文化中铸造出来的,因此多少会有一些“儿子总是自己的好”式的偏见,仅以此评判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显然不是很中肯。我们毕竟生于斯,长于斯,身上带有无法轻易一拂而去的溺爱。
而西方人看中国,总是不带私情比较客观,把被历史侵蚀过的部分,或现实中的种种恒常不变,而又被我们自己遗忘或忽视的方面被统统揭示出来,尽管有些地方带有主观的偏见,或许用西方的价值观去看中国。而我们透过现象再去看本质,多少可悟透一些,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个民族难以剔除他的劣根性?而且,又一如既往,不受外来文化侵蚀,始终保持着自身文化延续了几千年?
作者近期,闭门读书一月有余,系统阅读了《博观与辨析》——早年的西方学者论东方文化诸多一书,现将其居住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以及中国通的传教士们所解剖的中国文化分享给大家。借鉴西方视野,让我们能明晰看到一个合理存在的中国。下面,作者将从“孔子与儒家思想”,“评中国人的性格及其文明程度”,“东方家庭主义和西方个人主义”,“中国人时间观念”诸多问题来阐述:
( 一) 孔子与儒家思想
毋容置疑,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性格形成和繁荣昌盛的主要源泉。这一思想体系的代表——孔子,是享有世界声誉的伟人,他当之无愧有这样的声誉,是因为他的学术思想——中庸之道,已跨越了国界超越了民族。目前很多西洋人也都对孔子的思想非常推崇,可是他们认为现代的中国人,很少能追随其先师的教诲,更多看重名利的追求,而遗忘了中国固有道德,现在让我们从新温习一下,中国现代社会中行将绝灭的儒家思想。
体现孔子思想的中国文化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所谓“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本论著,其中尤以《论语》最重要,这书是当时孔子应答他的弟子和他人之间讨论并由孔子加以辨证的话,因为这本论述汇集了孔子的名言和教训。四书的内容包括伦理道德、政治经济、历史传记以及诗文,但几乎没有涉及到宗教。
四书是旧时中国教育的必读教材,元明清三代曾以此作为科举选贤的课题,被认为是知识和为人处世的精髓,一切道德、为政、历史等问题都可以从中得到最终评判标准。可以说四书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准则。“五经”是 “诗经”,“易经”,“礼记”,“尚书”和“春秋”。前面四经成书在孔子时代之前。“春秋”才是孔子本人所著的史书,记载了数百年历史。该书之所以称为 “春秋”,是因为书中所推崇的人物事例被认为像春天一样有生命力,而书中的批评谴责则像秋天般萧条无情。
无论是孔子思想的基础,所指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以及朋友。反映了中国的政体和经济政体,惟独忽略了自我的存在,以现代人文观而论,有些被后人曲解的观念,是不容轻易接受的,例如:封建时代的“君叫臣死不得不死,父叫子亡不得不亡”,不管是否有理必得履行,便是一个荒唐的例证。而“五常”则是孔子最常谈论的话题:“仁、义、礼、智、信。” 值得一提的是,同基督一样,在五常中,“仁爱”占了首位。孔子对“仁”有很高的标准,他认为只有少数几位古人达到了“仁”的境界,而同代人中则鲜有人达到这一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种为人之道是孔子思想行为准则的核心。耶稣基督诱导人们从善,而孔子则劝戒人们弃恶,两者之间几乎相似。“义” 即应该做的事。它不能诉诸于任何法律条文,而指的是人的良知,是写在人心中的“法”。是一条涵义广泛的准则,它适用于任何良知认为是正当合理的言行。
“礼” 指的是外表的礼仪。孔子认为,每一种内心情感都应有适当的表现形式。由于内心情感会自然而然流露于外表,所以经常注意举重言谈的修养亦会使品行得到完善。具备“礼”的人在与家庭、社会和宗教的多层次关系中就是一个有道德、有觉悟和宗教信仰的人。
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些礼仪规范、行为准则是调节社会各阶层人与之间关系的。这些礼仪规范是社会和谐统一的平衡论。没有这样的规范准则,人与人之间就会缺乏互敬互谅,社会就会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由此看来,一个国家一味强调无规范的自由,民众还没有达到完善的境界是行不通的。尤其在人口众多的中国社会是不能纵容的。不过,在社交方面,此一时彼一时,过去儒家的“男女授受不清”,在现代社交中已不合时尚了。
“智” 指的是一般学问和智慧,所对人对己的了解和待人接物的常识。对那些身居高位、有权有势的人,孔子要求他们潜心研究,细察民情,缜思慎行。
除了“仁、义、礼、智”的修养外,孔子特别强调心诚情真。“信”一字既指信任,也指真诚,因为真诚是信任的基础。
孔子思想的最终目标是仁政、德政。他不主张通过健全法制来管束压制臣民,而提倡对人晓之以修身养性之道。孔子依靠的不是武力,而是道德约束力;不是法律与惩罚,而是示范与教导。他认为,如果君主有德,百姓就会敬重、服从并仿效。孔子理想中的完善政府,应该是统治者通过自身力行,成为道德之君,从而赢得民心,这样就可以稳坐江山,安享于王道乐土之上。君不正民则乱。相反,民无故起端,惟有法律制裁才是最好的途径。
由上观之,孔子诚挚笃信,悉察人性;不争权势功名,但求传播真理,造福于民。可以说,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体系是世界历史上未受《圣经》影响的最独具特色的完整体系。他对人类的影响力大于历史上任何哲人贤士。(二) 多神论 泛神论 无神论
上期提到孔子与儒家思想。本章着重西方人谈中国人的信仰问题。
信仰:指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的敬崇和相信,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中国固有传统文化中,原有的道家,尤其是儒家思想中,是没有鬼神的存在,但是后来有一些追随和敬崇他们的学说者,为发扬他们的思想或为了某些利益而创立道教和儒教,当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道、释、儒三教便在国内并行。
不但一般民众,历代帝王亦随之信奉,于是寺院庙宇一座又一座层出不穷,香火也缭绕不断。话虽如此,在道、释、儒三教的内涵中,前面两道教和佛教都具备了宗教应有的条件,人们向其教主老子和释迦牟尼念经祈福,但并没人向儒教的教主孔子吃斋许愿,早先民众从来就没有将孔子供奉为神明,在中国民众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至圣先师。
中华民族是地球上所有民族中最强大的人类集合体,它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和埃及、巴比伦、印度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国度之一,前者三国中,埃及和印度曾被侵后复国,巴比伦灭亡后已在世界上消形灭迹,只有中国一直保持其独立国地位的唯一民族,它仍然保留着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气。对于从古到今一直居住在中国大地上的无数民众,究竟是靠什么手段来控制的?它何以能够成为民族兴亡这一普遍规律的例外?造成这一结果的事实是,其他民族依靠的是物质的力量,而中国人所依靠的则是道德,中国道德对民族所具有的约束力量是不可思议的,那中国人与他们的神灵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不言而喻, 人类具有崇拜自然的趋势,中国人对不可抗拒和未知的力量便把它们奉为神明,并加以顶礼膜拜,因为他们设想这些信仰有感召力。因此风神庙、雷神庙等等比比皆是, 把“老天” 如西方世界的“上帝”一样去祭拜。但“天”在一般中国人的宇宙观中,认为“天”是与“地”和“人”是不容分离,必须协调的所谓“三才”,这也就充分表明了中国人的基本道家思想,顺乎“天” 也就是顺乎“自然”,是中国人历来的情操,也就造就了他们“逆来顺受” 的天性。
但在中国下等社会里的一般人,他们多奉守多神论和泛神论,原因是中国人的习性是讨好大众,于是同时会膜拜佛祖和太上老君,很多佛教的庙宇中供奉着道教的天尊,同样在道观中也有菩萨,甚至于还有人同时去西洋教堂望弥散拜耶稣。上层社会里的知识分子则不然,他们的信念比较专一,没有任何力量可以轻易改变他们的信仰,更不会把自己的前途和命运交给任何一个派系,这也是政治难以驾驭他们最高的境界,通常所显示的是纯粹天神论。
中国建史以来,战乱从没有中断过,内讧也是经久不衰。就如同黄河在陕西和山西泛滥,继续其行程经过各省流入大海。无论它从那里流过,带来的总是破坏,留下的总是一片荒芜的沙地。正如宋朝的唯物主义对中国人思想的灌注一样,这种思潮毫无抑制地泛滥了近千年,在中国留下了一片无神论的道德荒沙,无力支撑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道家也好,儒家也罢,习百家之学,为了巩固政权,控制民心,再就是借助宗教信仰,来补充自身内在的不足。佛家的引进,正是为了提供其他宗教和学说所难以或根本无法满足的人性的内在需求。
中国人对信仰的改变,就是一夜间的功夫。“信则灵,不信则无”,内心世界根本没有一个真正主宰的精神存在,这种多、泛、无神论合为一体的另一个后果,是人的道德本性被降低到了一切信条的最底水平。
“敬鬼神而远之”,这是孔子的劝告。所以毫不奇怪,今天追随儒家思想的人们认为 “敬而远之”,乃是对待中国杂乱众多的神灵最为审慎的办法。但中国人的一切祭拜,看上去要么是一种例行的仪式,要么就纯粹是一种交易——能拿到多少好处就拜祭多少。中国人崇拜神就像西方人出示保险单一样,为的是保险其死后可踏进另一个极乐世界。在中国民间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对于神,与其信其无,不如信其有。” 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神,信信也无妨。如果确实有神存在,又不理睬他们,那他们可能会生气和报复的。记得几年前,在一次基督礼拜会结束以后,曾问一个拥有餐馆的传道:你是阐扬基督精神的使者,是否将基督的仁爱对待你手下的员工。这个传教士被问得哑口无言。现实中类似这样借助宗教幌子,煽动那些盲从信仰的人比比皆是,那不是拯救而是愚昧和迷惑他人。
由此看来,中国人一味推崇迷信,把神明寄寓精神支撑,在他们的灵魂深处,相互之间缺少真诚,对神的崇拜大多数更缺乏虔诚。这种乞讨利益的信仰,也许在没有得到利益的时候,又会轻易改变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跟别人交易而占人家的便宜,他们跟神也会讨价还价,企图占点便宜。有时他们会通过捐款修庙来购买好运保全自身,他们以为菩萨也会因贿赂而赐福予他。此外,还有些人似乎对于人性中最崇高的精神生活,竟采取漠然的态度,这种心理是最令人伤感的特征。他们只顾生前物质获得之后的享受,在人生旅途中,根本不想把在这短促岁月中所留下的痕迹,仅可能提高境界。因为他们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人死一了百了。但矛盾的是,还故作玄虚,做些沽名钓誉的事,企图死后留下英名。严格说来,中国人虽然没有过确真的宗教思想,但无神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并不存在。
自从佛教传入劝人为善普渡众生,用轮回之说告诫世人不要作恶,一般中国人为了死后不被打入十八层地狱,或是来生不轮回做牛马猪犬,才不作恶,在不太牺牲己利的范围中做些善事。但达尔文的进化论和帝俄时代波尔系维克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无神论随着在一些前进份子的头脑中生根。然而,有些人虽在新中国倡导的共产主义下生存,仍然没有屏除旧日的求签信佛的习惯,由于中国政府尊重人民的信仰自由,在中国到处都还有道观和庙宇,很多善男信女仍旧沿着旧习去烧香拜佛,即使是出世在解放后的年轻一代人,当他们在旅游参观庙宇古刹时,往往会跪在佛坛前,烧一炷香,求一根签,看看明年是否能考上大学,或是否能找到好对象。不管他们是不是真诚信教,至少在他们心目中,根本没有排除神的存在,这种现象可以说明,无神论即使在解放改革经济飞腾的新中国,还没有在大多数民众的理念中扎根。
(三)伟大的中华民族
单这一命题,就足以使我们国人骄傲自豪了。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如此保持其传统,如此彻底发展自己的文明;能在常年孤立中,产生如此光辉的思想,保持如此之久的文化源流;能在当今世界中,达到使人刮目相看的地位。中国文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她的于众不同,在历史中产生了众多了不起的人物,诸如《道德经》的作者老子思想影响了多少现代自然主义者,以仁爱、宽恕为待人之道的孔子,像西方基督一样,教化了多少良人。
倘若在“文明”中,可用知识代替物质,而道德又可代替知识的话,那么,人们对中国的文明程度和真谛,就不能有任何疑问了。中国人的行为大多符合孔子的中庸之道,“人出事既不能过,亦不可不及”,中庸之道是人立身之本,逢事不要走极端,从容处理,方可在社会中与人和睦相处。中国人的力图自保,求得永存,正好是在实现中庸中之道而获取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鉴于人性生而驯良,故德政就应该体现上苍之德,善导人民,使人间和谐、融洽。人的尽善在外表世界的积极关系中,其表现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尤其是“礼”,不仅包括了在一定状况下,人们应该怎样行事,而且还包括了为什么要如此行事的准则。中国人承上启下,值得称道的性格是:子孙承袭先人的美德与风范,先人也因子孙的辉煌业绩而不朽。对祖宗的礼拜以及各朝代的科举体制,无疑是形成中国人心理与道德统一的两个关键因素。人人孜孜以求,以图光宗耀祖,诚如是也。正是这样,在中国漫长的文明发展史上,却产生了丰硕的成果,度量衡、指南针、丝绸、活字印刷术、火药……等等,都是使全球瞩目的创举,而成为影响中国文明的无以伦比的巨大贡献。
“宁做鸡头,不做牛尾”。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中国人总希望能拥有领头作用,不愿附庸于人,只要可能,总要有意无意地加以维护,保持其地位。“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别人瓦上霜”是中国人明哲保身的格言,与西方相比,他们看重的更多是自己的利益,所以才能在世界众多的民族走马灯似的兴起、发展、消亡的过程中,带着冷静、优越的自然表情,作壁上观。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国人有种独特观念,在这方面,他们也同样表现出极大的信任。在诸多经典著作和富有哲理的谚语中,甚至大量的文艺作品中,处处可见着表现中国人这种品德。
确实,中国人的思想充满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治理这样一个民族,怎样强调其优越性都不过分。中国人对法统,对政府,生来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敬畏。这种秉性,倘若再遇到明君,会使海内外的中国人皆为恭顺的臣民,如果政府一旦把国家治理得有条有理,使他们对这些措施所习惯,中国人恐怕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易统治了。因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可以说,中国人会心甘情愿接受这种统治。此外,中国人的耐性也是人所周知,他们“听天命”和“得过且过”的习性,在极端暴政下实在活不了时,才会揭竿而起发动革命推翻政权,否则会残延苟命生活下去,给予了统治者易于控制的优越条件。
中国人的勤奋名声远播,他们生来就确信:干活,干重活,拼命干重活,是人类生存和成功的必要条件。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能像他们那样,以实际行动来证明“实干,就拥有世界。”这句格言。他们终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总是看到他们在干活,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使那些持有世界“缺乏”劳动力谬论的人感到自己的想法错误。也许,在整个世界史中,再也找不到哪个国家,会像中国那样不适当地浪费艰辛的脑力劳动和摧残人才(尤指旧时科考制),更可悲的是,中国人非但对此毫不自觉,反而乐此不疲。但除此之外,中国劳动人民都为人稳重,头脑清醒,同时,又极其多智,在世界上不可多得。他们生性节俭,然而,收入多时,又花钱大方,是商家极好的顾客。有人说,一个市场一旦有了中国人光顾,就会变得更有规律,生意兴隆。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再次验证了中国人的适应能力非常强。人们也许会自然地想象到,任何一个中国人,倘若从九天云霄,突然被摔到地球上某个偏僻角落,首先他一定会很快了解周围环境,然后会设法如何尽快去适应居住下来,并能大胆、成功地对待各种各样的竞争对手。中国人具有良好的生理素质,不畏寒暑,不惧疲惫,能忍饥,可熬夜。比起别的民族,他们的韧性极高,具有别的亚洲人所不具备的坚毅不屈的性格。
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的人比中国人更能体现自己的地方色彩了。中国这块土地,倘若没有中国人的特色,就不可能成其为中国,而中国人倘若没有中国这块土壤,则不可能成为现在这种中国人。中国与中国人相互依存、相互提携,两者不可缺一。
(四) 中国与西方人文理念差异
西方不仅是一般学者,即使常人中,也有多人对东方,尤其对中国文化发生兴趣,从而阅读了很多有中国文化的书籍和到中国去旅游,但他们所看到的经济飞腾的中国社会,与过去所读到的似乎相左。
诚然,在已发展国家中都少见的高厦林立,宽阔大道上的车水马龙比比皆是,可是书上所述的城市中静谧无哗的小巷,乡村中如画如织的山光水色哪里去了?
严格分析,中国人的心理大致可分两类,其一是“自负”,终日沉湎在过去的辉煌历史和各方面获的成就之中,凡是属于中国的一切,都比外国要强,就以“中国”的国名而论,中国人以自己的国度称为“中央国家”,其他均是围绕着“天朝”的都是蛮夷之邦。诚然,在过去远古的时日,中国的文化、经济、建设已进入灿烂阶段时,西方国家尚处发展时期,难怪马可波罗到达“刚巴拉”——元朝大都时,已距离辉煌的中国盛唐三、四个世纪,还使他对中国的繁华惊叹不已。
直到如今,还有很多不知天高地厚的中国游客到了国外,总是把其他国家的文物和自家的相比,这算什么,远远不及我们的多我们的大我们的好!在这缺乏修养和鉴赏力的自我封闭下,往往大发愚蠢的谬论。其二是“自卑”,自从晚清世界列强入侵中国,把中国打得落花流水,不平等条约将中国门户大开,见到西洋的科学昌明,的确高于中国,于是一鼓气向外倒,什么都是外国的好,殊不知,虽然中国科技比不上人家,可在很多传统文化理念上,例如以食物用品来讲,仍具上风。中国商人却把“舶来品” 做幌子大肆推销。
对外国人来说,中国的烹调艺术极高,多少年轻人冷落了小笼包子和馅饼,而把意大利烤饼店和美国汉堡包食堂挤得满满。还有,各种藉化学程序制造,多喝了对健康有害的饮料充满市场。追其源,那都是“舶来品”的理念在作祟!最多的,再就是引火烧身,节外生枝,敏感地总认为西方人瞧不起中国人。倒不明白我们究竟做错了哪些?
其实,走极端不是为人之道,中国不是有自己的“中庸”方式吗?
所幸,中国还保有尊师敬老的美德。多数人都是非常孝敬父母和尊重师长和老人的。例如,很少中国家庭,即使没有从前那般大家庭制度,却不会把年迈的父母撇在另处居住,通常都会把老年人安置在家中好好服侍他们。同时,更不至于像美国一样,有些老师往往在学校中会被学生侮辱和殴打而造成危险事件。
如果说,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崛起,经济、高科技固然是腾飞的脊背,那么人文是腾飞的灵魂。目前。中国政府已经着手抓基础教育,由此看来,文化才真正是屹立世界最为牢固的本钱实力。(五)论中国人的性格及其文明程度
与欧洲民族相比较,中国人的性情比较淡漠平和。其社会公众表现上,不是那么洒脱也不是那么张扬。在某些程度来说,他们比起西方人来更具有基督节操和献身精神。当然也不排除功利主义者的存在,尤其是权势、金钱、地位相互间的那种依附太热中太强烈。这种特征,由此更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双重性格来。
在舆论宣传中,“中国人”几乎已成为愚昧无知的象征,其性格特点常被西方人采用为逗乐、讥讽的对象。报纸的编辑和记者在写关于中国与中国人的文章时,为了使文章有趣,值得一读,他们都乐于抓住那些荒诞可笑的素材加以夸大。谈到中国人,还谈到满清时代中国人的长辫,剃得光溜溜头颅,厚厚的鞋跟,自我感觉的尊严、优越而表现的自负,以及对一般熟知的常识却一无所知等等。前不久,在一次中国文学研讨会上,一位专职负责文化教育的西班牙女士,竟然把对中国早期的认识乃至看法当成今天的意识,可见西方人看中国,似乎永远停留在百年前的印象里。当然,在中国的外国人中,还是有不少品德高尚、笃信基督、无可指责的神职和文职人员。但是,有不少品质低劣无耻之徒的邪恶诽谤,给整个中国和他的民族带来了耻辱和谴责。
中国人有着性格上的两面性,有时甚至于根本琢磨不透他们在想什么,由于存在着根深蒂固无法逾越的文化障碍,无论到那里,似乎与西方社会和西方人群永远格格不入。但西方人普遍认为,在生意场所与中国人打交道,只要有了朋友这种亲密无间的关系,他们履行商业合同迅速,值得信赖;顾主经常在没有任何担保的情况下可以做成生意。而绝对不会像西方人那样墨守成规,循规蹈矩,处处都要用黑字白纸立据才算成交。应该说:一般中国人是守信用的。
相对而言,中国人对伤痛和死亡表现淡漠,身体忍受力极强,同时又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作个比较:中国人每每工作的时间比任何一个西方国家要多出好几个小时,他们永远不懂得疲倦,对生命似乎不是那么看重。西方人是为自己而活,而中国人总是在为别人活着,上孝父母,下管儿女,终身没完没了有干不完的事。在地球上,也没有哪个国度,哪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肩负着社会家庭那么沉重的负荷,直到生命停止的头一天,他们仍旧在工作。借鉴中国文学先驱者鲁迅的话:中国人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
中国留给人类五千年的辉煌,在地球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形成中国这种历史局面,这种独特的文明程度,不乏以下几种因素在起作用;有着悠久文明的历史;社会发展缓慢但并不停滞;中国人的控制、适应环境具有高超能耐,这也许和宗祠家族的绝对影响力有关。就从中国文学作品来看,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从未有哪个民族创造出中国人那样品质高尚的作品。在他们的文学里摒弃下流描写,没有猥亵词句,所有书籍中的每一个句子,包括注释在内,翻译过来的作品没有不能在西方高尚家庭中朗诵。但一个像中国那样勤于思索和充满才智的种族,为什么对神的玄理和众多偶像却一无所知?令人奇怪至今教人都不明白的是,他们具有高度理性和道德水准,又在精神和常识上是那么极度愚昧贫乏,但竟然可以使这二者共存一体。
(六)东方家庭主义与西方个人主义
这里西方所指的东方家庭主义,不是单一的父父子子,儿女情长,而指的是民族性的私有化程度,以及社会关系形成的模式总脱离不了本位主义。比方说:个人产生于家庭及其一些小团体乃至行会。在中国人眼里,西方家庭成员间的独立程度是难以理解的,正是他们这种“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哲学建立了一个文明的和谐社会。
尽管遭到西方观念的侵蚀,中国家庭体制在短期内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是不可能改变的。尤其是在那些名门望族,农村社会的家庭中,一家之长仍然维系着以家族宗祠为中心的家庭结构,家族是财产的拥有者,它担负着红白喜事及教育的开支、对家族的困难户还有救济的义务。这是西方没有的过去传统,可是事过境迁,现代的中国社会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很多中国年轻人已渐渐放弃了传统观念。他们在独生子女优越的环境中生长,倍受关怀和溺爱惯了,往往在成年步入社会时,还需要父母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援,这是使西方人永远不可理解的事。西方家庭对孩子关注的同时,会尽量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家庭虽然富有,常让孩子对外做点送报和送牛奶等小工作,用以培养他们将来自食其力的好习惯。
西方社会以个人或同代人所组成的小家庭为单位,而东方则以数代群居的大家庭为单位,虽然现代的进化社会中,像过去的传统大家庭制度渐趋消失,但三代同堂的现象仍每每皆是。中国家庭的群居,天长日久,人心不齐,兄弟间的利害冲突,尤其是妯娌间的不和,相互间勾心斗角,即使家业兴旺,也避免不了后院起火。
以政治为例子:近期正在上演的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当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敌对时,作为长辈的皇太后不顾朝廷革新,反而杀了朝廷内阁忠诚人士。以家族兴衰为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要算“红顶商人”胡雪岩了,他的生意由上到下借助政治势力,可算做得天衣无缝红遍了中国大江南北。可到最后来,竟然毁灭于家族后院一把大火。由此看来,政治、权势、经济、可风行一时,人性的丑陋才是捣毁一个社稷最根本的凶器。中国人不是常说防止内讧,否则就会后患无穷,它随时都有可能就像黄河决堤一发而不可收拾。由此,与东方的群体家族相比,西方的伦理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是一种更加社会化的制度。
西方观察家认为东方人没有西方人那样个性化,既是有学识或一般民众,在西方人看来没有明显的差别。这里并不单指以貌取人,其也不影响自身的成功。除此之外,西方比东方更能把具有天才的人造就成科学家和能人,因此东方也就比较落后,发展速度缓慢,人与人之间缺乏鲜明的个性差异,也就是更趋于同类化。
中国人的法律观念较淡薄,但对人情却特别重视,此外,更特别要面子,往往为了颜面备受其累,根据中国人自己说法,就是“打肿脸充胖子”,这对西方人来讲,太不可思议。在西方,一般人通常会鄙视恋家主义,而中国的裙带关系却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事。中国人由于一味强调亲情观,藐视法制的存在,而用艺术及道德来掩盖本质。
如果一个有思想有辨别能力的智者,打开中国历史和社会卷宗,就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由人性而引发始起,而没有终止过的恶性事件,这就是柏杨先生书中所指的丑陋的中国人:“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两个中国人就是两条虫”。从某个层面来说,如果中国人尽量减少群体居住,也许会少不少麻烦。不过,华夏民族有一个特点,就是对内排斥,对外统一。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好多数次诸侯争霸,各自建立自己独立王国,但是,一旦遇到外寇入侵,他们就会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外来的侵略者,例如,在近代史中,在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日本军国主义者侵华时,原本敌对的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曾几次联合对付一般顽强。由此可见,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的。
从某种定义上来说,中国人个体如果不触犯家庭和宗教的基本利益,遵守某些形式上的礼节,人们就能随意干自己爱干的事,而不必像西方人,行为一旦违背了舆论所向,就要受到社会和道德的唾弃。由此说来,中国人在为人处世上,自有传统道德的约束,除此之外,享有很大的自由。
(七) 论中国人的孝
在中国文化“三纲五常”里,孝悌占首要位置。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品德上的最大污点莫过于“不孝”。
“孝不仅是中国人的特征,而且还成为其怪癖。“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丧期守孝为德。“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韪,劳而不怨。”与父母关系方面的这类教诲在大多数西方国家恐怕早就废弃了,不过,目前在中国也很少听见此类现象。中国《二十四孝》其中一例在汉朝末有个男孩,他六岁去拜访一位朋友,朋友请他吃橘子,这男孩拿了两个橘子藏在袖子里。当他鞠躬告辞时,橘子滚了出来,这使男孩无地自容。
他跪在主人面前,说了一句使他名声流传至今的话,意思是“我妈妈非常喜欢吃橘子,所以想给她拿点带回去”。在西方人眼里,这个男孩只是喜欢以这种“拿”的方式满足对橘子的愿望;而在中国看来,这个男孩是孝子典范。同样发生在汉朝的故事:儿子无力供养妈妈和膝下三岁的幼子。他对妻子说:“我们穷得连妈妈都养不活,可这个孩子却在夺妈妈的口中食,像是在吸妈妈的血。为什么不埋了他?我们还可以再生孩子,但妈妈死了就再没有了。”他妻子不敢反抗。当他们挖坑挖到二尺多深时,挖到了一个金坛子,坛内刻着:“老天对孝子的奖赏”。
如果没挖到这个金坛子,孩子就可能被活埋了。诸如“母乳哺婆”、“挖骨割肉炖汤养父喝”等荒诞至极的奇闻多不胜举。就目前仍然有不少人,父母在世时并不孝敬,死后出巨款为其修建坟墓,真是劳民伤财,你能说他是孝还是标榜自己?这完全违背伦理道德,不符合逻辑,没有理性。体现了某些中国人不可思义的举措。
对于那些不太受家庭约束的西方人来说,中国的孝道理论有某些吸引人的特色,其中尊重长者为先。在西方国家,儿子到一定年龄就可以去他想去的地方,做他想做的事情,儿子与父母、父母与儿子都没有必要的联系。在中国人看来,这简直是叛逆行为。孝道存在的错误乃至发生的罪恶:1,孩子对父母的责任有好多种类的规定,而闭口不谈父母对孩子的责任。2,儒家要求丈夫依恋父母,并强迫妻子也同样去做。如果父母与丈夫的关系跟妻子与丈夫的关系相抵触,那么后一种关系就必须屈从前一种,甚至放弃与妻子一块生活。
3,再没有比望子成龙更须要强迫孩子接受父母专制的教育,而不论孩子是否有足够的条件;早婚多生子而导致人口剧增社会不稳定。4,中国的孝道朝拜祖先,是人们被迫承受的最沉重枷锁之一。似乎绝大部分中国人的推理都很简单:每个儿女都要对父母尽孝,自己的儿女也同样要对自己尽孝,这就是生儿育女的原因。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每一代人都在替上一代人还债,因此也同样要求下一代,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由这里看到,中国的孝道也是重男轻女,根本不注重媳妇的人格的幸福,就是一个最好的实证。中国家族制社会的整个结构存在严重弊病,它鼓励人类压抑心灵的某些天性,走向极端;它攫住那些服从于权势金钱压力的人们的心灵,从而无法施展自己的个性,以致生命的真谛趋向衰竭。
中国的孝道既不指上帝,也根本无视上帝的存在,这一点令人费解。朝拜祖先全面地表现了子孙的孝敬,把亡人敬重成神灵,把他们的爱和感激,以及恐惧只限于已不在世间的父母,根本不知道有无神的存在,即使知道也毫无兴趣。西方的信仰与中国人朝拜祖先的信仰,是有着实质性区别的,而两者之间的互相对立,绝对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
(八) 中国的教育与考试制度
“万般阶下品,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以上观念,正是代表了中国人向上攀折的最好途径。
中国社会结构另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没有任何特殊的职业可作为绅士的标志。银行家、律师、医生、牧师、巨商、工业巨头、土木工程师——这些人都不能因为自己的职业或财富而荣获绅士之称。显贵的惟一标志是笃实的学业成就,被称为“士”的高官显爵。当然,在过去腐败的官场,用金钱也可买到头衔。
有志进入上流社会的中国人,没有谁会去为金钱而奋斗,参与国事是他们的目标,而实现此目标,他们便去苦读圣贤书,这就是公元16世纪一直到20世纪初叶中国人所遵循的规则。现今的中国学生要持续几个月的考试复习,一分之差竟然就被剥夺了升学的权利,以至把多数年轻人推向社会,最终会造成对现实不满的逆反心理。尽管这种不合理的取分制使大多数学生难受,可是却很难使他们中的任何人意识到,这种测试智力水平的方法是极为荒谬的。因为一味地强调分数至上,却忽视了道德境界到达何种高度。
几百年前,中国文化人气节高于政治、经济,可以说那时的文化人的人格是健全的。可现今就大不一样了,尽管有不少年轻人仍旧屈从万般阶下品,惟有读书高才是出路。但更多的人是推崇物质和金钱,是一成不变的教育制度,考试制度制约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还有就是社会发展到今天,人与人之间伤失了彼此的尊重,“礼、义、智、信”也被民间老百姓物质化了。物欲替代了传统的信念,即使读书求知也是为了明天的升迁,而不是为了知识的积累,更好的丰富自己,以至协助国家进步。制度上的原因固然有一方面,即这一制度又忽略造就了一大批没有资格考试落榜的人才,他们仅仅因为一分半厘而没有中举,却被毁灭了终身。这等于造就了一批辛辣不平的批评家。
如此这样发展下去,这是造成整个国家和民族最可怕的后患一步。(九) 中国人的勤奋和机械工艺
勤奋是指在任何工作中所表现的,对事业的专注和持之以恒的标志。在当今世界,勤奋是一种最为人称道的美德,它深被人们赞赏,并博得人们的尊敬。简单地说,一个民族的勤奋具有长、宽、厚三维性,即具有二种广度和一种强度。就长度而言,我们指的是勤奋工作,努力学习的时间。而宽度指的是勤奋努力的人数。强度指的是对事业的专注和持之以恒的努力中显示出的精力。这三个因素的组合产生了总的效率。
中国古代读书人借着萤火虫的微光苦读,以及耕者把书系在耕田的牛角上读书的光辉典范。今天,在中国的每一角落,无数的知识分子仍在以不同的形式,程度不同地效仿着古人。如果说中国学者的生活是旷日持久的不懈努力中度过的,中国农民勤奋的精神也毫不逊色。农民的活就像家庭主妇一样永远都干不完。
世界各地的耕作几乎都一样,但是中国农民的勤奋是世界各地农民望尘莫及的。在北方的农闲,妇女手里总是拿着鞋底,即使在胡同或是村口饶舌谈天时,她们手中的活也没停过,有时她们一边聊天一边纺纱,总之没有空闲。同上述的读书人和农民一样,商界的商人和雇员也富有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当然,即使在西方,行商者也不是白拿薪水的,但比起中国的同行来,他们的工作就相对清闲得多了。以今天的商店来讲,西方的店铺通常每周五天半,最多六天,每天八小时工作,当然餐饮业例外,每年都例假一个月。中国商人则不然,他们成年工作,几乎没有任何假期,仅在农历新年才有极短的休假,老板为了赚钱,不愿牺牲任何一天停止营业,工人寄人篱下工作,只得委屈从命。
令人奇怪的是,中国最辛苦的阶层也最受嫉妒的阶层,任何有抱负的中国人都为升华这个阶层而努力,这就是官员阶层。要想升官,敬业不敬业不要紧,必须会阿谀献媚,有时还必须贿赂,才能如愿以偿地达到目的,那心身的劳累和疲惫乃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类似上述的体力劳作以及身心劳作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尤其在国外的中国人拿着微薄的薪水,却永远没完没了出卖着自己廉价的劳动力。他们的忍耐是无法让西方人接受甚至鄙视的。
“当欧洲的每一个国王都还沉浸在睡梦中,中国的皇帝就上班了。”按中国惯例,每天早朝的时间是天还没破晓的五点钟,如果用历代中国皇帝上早朝来形容今天的中国人的习性来推论,他们一生总有干不完的工作,为事业、为家庭、为孩子,为权利奔走和工作永无间息。
毫无疑问,中国人理应是地球上最兴旺发达的民族。如果他们具有与此相称的美德,他们必将是怎样一个民族!然而,现在的他们却常常缺少这些美德。只有诚实和真挚在中国固有道德意识中复苏,那他们的人格在世界上才相对会有地位,只有到那一天,中国人才能获得举世无双的勤奋结出的硕果——名和利。
一个民族的勤奋和工艺应该是对等的,有了勤奋自然会有高质量的工艺。可当今地球上占一半的群众,都是受用中国货的消费者,一提到中国商品,没有不令人头疼伤脑筋的。中国人的勤奋竟然替代不了伪劣商品带来的负面影响,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中国地大物博不缺少原料,他们在天赋上一点也不低于世界上任何别的民族,又有经商的才智,这两者都可以形成机械工艺高度发展的有力因素。
但是,由于人民习惯于生活节俭,所以中国的手艺人并不为了获得更高的售价,而在他创作的物品上精益求精。但从今天铺天盖地中国造的商品就可以看出,那些粗制滥造多多少少给消费者带来了恶劣的印象,是那些急于牟利,而无商业道德的厂商所造成。结果,他们常常牺牲产品的质量,图一时满足于表面好看来吸引买主,而自己从中赢利快速却丢弃了信誉,最终,彻底伤逝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到头来会自食其果。
比方说:从房屋的风格和耐久性看,中国建筑在各方面都逊于欧洲。在中国人着手建造时,他们似乎是用人生一世的久暂来衡量事物的,是为自己盖房而不是为子孙后代。而欧洲人则遵循他们的文明的要求,似乎力求永世不朽。
中国人根深蒂固的保守又自以为大,同时又永远排除不了自卑心。一旦发现外国货质量更好,就喜欢外来的东西胜于自己的东西。可往往不是在技术上去革新,而一味地摩仿别人,由此从产业形态铸错了人格的缺陷,是没有意识到还是压根就未打算要根除这一恶性,只有中国人心里最明白不过了。(十)中国人的时间观念
“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几乎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也是当代文明发达国家的格言。
对中国人的勤劳是无法指责的,但时间观念上却背道而驰。在中国人的生活形态里,西方人看到最多也最能体现的是两个字“干”、“吃”。如果说中国人在吃的问题上永无休止,还知道时间的存在,那就是终身“日出”而作、和“日落”而歇。早期的中国社会,由于落后的生产工具,造就了落后的生产力。
那么现今的中国人,却在先进的能量和技术面前忙于人际交往,请客送礼就花去不少时间和精力。中国人马拉松式的宴会,菜是上了一道又一道,似乎人的胃口成了无底洞。这使在席的外国人感到可怕而绝望,而与中国人那句伤感的名言“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形成及大的反差。最使西方人感到厌烦的还有,就是中国人在进行纯粹的社交性拜访时,毫无时间概念。在西方,这种拜访是有时间局限的,长活短说,待得时间太长会不受欢迎。但在中国,是没有时间限制,客人不停地聊天,尽管他们自己也被毫无意义的谈话弄得疲惫不堪,也没有主动离开的打算。中国人紧张的劳动,强度取缔不了他们藐视时间的存在性。
历史就像一条水流缓慢,波浪浑浊的长河。在已逝的年月里,它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参天大树,也留下了不计其数的枯草残株。只有对缺乏时间概念的中国人,才能记载并理解这样的历史,也只有中国人的记忆才能在那若大的“头脑”中容纳那么多的历史事实。
综述以上,西方人眼里的中华民族,优点有多少,似乎缺点就有多少。不过,无论西方人如何看中国或是我们中国人如何看自己的民族性,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格崛起灵魂彻底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