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方堡寨除多设置在滨河平坦谷地以外,也有一部分拥托陡峭的山崖建筑在易守难攻的位置上,利用自然山川形势增加自身的安全性,但也正是由此而失去了对交通要道控制的可能。
考古调查证实,的确有相当数量的堡塞脱离了交通要道,建立在陡峭的山崖上或者高耸的塬面上。宋定羌城位于今甘肃省广河县,修筑在数百米高的塬面上,至今山上的城墙依稀可见。位于今甘肃通渭县西的通谓寨,呈三角形,沿山坡而建,极为陡峭,北高南低,高差竟达20米之多。
堡寨的守军规模和军事行动
堡寨作为军事工事本身无法发挥阻止夏人深入的作用,倘若戍守堡寨的宋军能够在夏人进攻时出寨机动作战、予以邀截,或许可以御敌于国门之外,起到阻挡夏军、不使其深入为患的作用,但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
北宋堡寨虽然众多,但规模一般较小,所能容纳的守军数量也自然有限,除个别大寨之外通常只有三五百人。夏人入寇动辄数万人,堡寨中戍守的宋军与之相比,众寡悬殊,若在夏军大举入侵时出战迎敌,则无异于螳臂挡车。由于兵力的巨大差距,北宋为堡寨制定了拒战自保的战略,在夏军大举入寇之时,坚避不战,以求自存。
尽管如此,筑堡活动在北宋却不曾停止,堡寨并未被其它军事设施所取代。在个别历史时期,北宋政府还掀起了筑堡活动的高潮。堡寨数量更是持续上升。堡寨不能阻挡夏军进攻,却依然得到了北宋的青睐而长久不废。这说明:堡寨具有某种特殊的优势,而它所带来的利益又是北宋最为需要的,因此堡寨才能在宋夏对抗的过程中长盛不衰,成为宋军赖以抗击西夏的有力武器。
堡寨的主要优势在于能够和西夏争夺边境地区的人口和土地资源,堡寨的设立等于向西夏宣布了北宋政府对于堡寨临近地区的人口、土地和其它各种自然资源拥有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某种程度上说,堡寨是北宋国土的象征和标志。堡寨对人口和土地资源的占有为边境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极大便利,而农业生产所得恰恰满足了边防军队的粮食需求。毫不夸张地讲,堡寨是宋军粮食补给链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宋人在与西夏长期作战中逐步认识到堡寨除能控制沿边地区的羌戎蕃部之外,还具有屯田、护耕和疏通粮道等更为重要的后勤补给功能。当然,这个过程是曲折漫长的,非一日而成。也正是这一过程,使堡寨的军事功能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军事功能演化诸阶段
其实对于宋方堡寨功能的认识不能一概而论,不同时段、不同地理位置、不同规模的堡寨所发挥的作用都不尽相同。堡寨的功能更与戍守堡寨士兵的性质密切相关,不同性质的戍兵承担着不同的军事任务,也使堡寨所发挥的作用迥然相异。庆历前后沿边戍兵性质的更替导致了堡寨功能的重大转化。总体来说,堡寨军事功能的演化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
萌芽期 西北堡寨刚出现时,数量不多,分布零散,功能主要是控制境内与党项并无直接关系的羌戎蕃部并与其争夺自然资源。宋夏冲突爆发后,由于宋军占有优势且采取了集中并实施机动攻守的策略,其对堡寨的修筑持谨慎态度。这个阶段堡寨数量极少,用来直接对抗党项夏州政权。
堡寨在军事上的应用从五代到宋初已经非常普遍,北汉、后蜀等割据政权都曾经依靠堡寨试图延缓北宋的统一进程,宋军对于堡寨的军事功能并不陌生。建隆三年(962年),秦州已经开始修筑堡寨,书中记载说秦州高防在夕阳镇附近“筑堡据要害”。北宋西北地区的堡寨以控制羌戎蕃部的角色登上历史舞台,所以党项叛宋,堡寨并没有立刻参与宋夏战争。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堡寨数量不多,从沿边地区到远离宋夏边境的秦州都有分布,其主要军事功能在于控制羌戎蕃部并与之争夺自然资源。直到至道二年(996年)李继迁转攻灵州后,堡寨的情况才有了较大的改变。
起步期 至道二年,李继迁率万人围攻灵州,切断了北宋对灵州的粮食供应。因苦于转运粮食,秘书丞何亮提出了沿道路修筑堡寨以保证灵州粮道的畅通。尽管他的建议未被全面采纳,但宋军的确加强了对环灵之间最大的粮食中转站清远军的控制,在清远到环州之间修筑了白马、青冈等寨。1001年,灵州失陷,清远与环州之间的这些堡寨也如昙花一现,相继陷落。但是毕竟这是堡寨第一次在宋夏交战中发挥作用,是宋军以堡寨对抗党项的第一次尝试。疏通粮道是堡寨在宋夏战争中最先发挥的功能,尽管因为数量少、存续时间短,疏通粮道也并不是主要的军事功能,但初步显示了堡寨在后勤补给方面的潜力。
灵州失陷极大地震动了北宋朝野,前线作战的宋军更是在此之后转入全面防守。针对这种情况,咸平5年(1003年),北宋采取了修筑堡寨与党项争夺控制蕃部熟户(是指生活在宋边界接受宋统治的羌人)的政策,这样,“留兵驻守”打破了北宋以往集中兵力机动作战的战略。从此,众多堡寨成为了宋军依托的重点。到庆历初年,陕西各路所筑堡寨已达200余处,沿着宋夏交界逐渐形成了堡寨分布区,宋人称之为“极边”。这一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量蕃部都归附于北宋,宋军成功地稳定了西北边境形势,党项不敢再贸然进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