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限电停产谨防行政负效果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10-09-1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美国《华尔街日报》文章原题:“限电停产”暴露“中国模式”软肋5年之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这是中国2006年开始实施的“十一五”规划中为数不多的硬性指标之一。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为了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最近,在国务院节能减排督察组的督导下,河北、江苏和浙江等地开始着手对钢铁、水泥等行业实行“限电停产”等行政措施。

这种应急式的行政干预将遭遇地方政府的虚与委蛇,即便短期有效,未来也会反弹,长此以往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大起大落”。这也暴露了所谓“中国模式”的软肋,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权力和资本的利益纠缠导致刺激经济容易、紧缩经济困难,如果纵容问题蔓延,“中国模式”的负面影响将越来越大。

招商局集团前董事长秦晓曾总结说,“中国模式”所宣扬的是政府主导的、民族主义支撑的经济发展路径、政治权力结构和社会治理方式。该模式的好处在于可以快速推动经济增长。但这种持续多年的、不容易紧缩的透支式高速增长恰恰暴露了“中国模式”的软肋。

回到节能减排和抑制产能过剩的话题。从2003年开始,中国政府就着手利用各种手段抑制产能过剩和推动节能减排,钢铁、水泥和汽车等行业一直都榜上有名。如今,7年过去了,这些行业几乎成了“钉子户”,原因何在?

首先,“中国模式”下的产能过剩更多地是地方政府竞争的产物,这种产能过剩很难被抑制;其次,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都是上游行业,他们之所以敢扩大产能,主要是因为对下游需求充满信心,如果不是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大兴基建,就不会引发更严重的产能过剩;第三,产能过剩也是不合理产业政策的产物,记得去年初,这些产能过剩的行业还曾被列入“产业振兴计划”的目录。

如果上述因素不彻底解决,即使通过金融和税收等手段也很难抑制产能扩张的冲动,很难真正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当然,我们并不否认行政干预会起到一定效果,但也要注意负面影响。

一方面,在政府主导市场经济的“中国模式”下,行政干预最大的受害者将是民营中小企业。据报道,河北邯郸和唐山等地“限电停产”的钢铁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另一方面,行政干预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将产生“负激励”作用。比如,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指标不降反升的省份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各地政府即使想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也会有所掣肘,所以不得不拿传统的钢铁生产大省河北等地开刀,这将会纵容中西部地区继续走高耗能的老路。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