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有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民间为领导人作画了。而近来,关于温家宝总理的两幅画像出现在各大媒体上,这不能不令人联想到什么。
一幅是四川灾区人民自己创作的大型五谷杂粮粘贴画,题为《总理来到枣树村》。这是青川县枣树村15个村民以24种五谷杂粮为原料,用自己的双手一颗一颗粘贴出的特色工艺画。神情亲切的温总理位于画面中央,两侧是重新露出笑脸的村民,他们或手握铁铲似乎正在劳动,或手提茶壶想敬上一碗热茶……画中每个人的神情,都透着深深的感激之情。
画面背景的村落房屋,一座是“猛虎师”驻扎过的住所,另一座是温总理曾绑过钢筋的住户房子。这既是灾后重建的真实写照,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缩影,映衬出农民喜气洋洋的内心世界。墙壁上书写的应当是温总理在抗震救灾时欣赏的一条标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
五谷粘贴画《总理来到枣树村》
另一幅画是“五四”青年节前温家宝总理在清华大学与青年学子座谈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学生向温家宝赠送的画作,题目是《祖国·大地》,而画作的内容则是温总理大学时期从事地质研究实践的照片。有意思的是,作者把原照片中青山绿色的背景改成了茫茫沙漠。
清华学子向温总理赠《祖国·大地》画作
这两张照片与我们通常看到的温总理照不完全一样:
一幅是创作画,来自于民间,一幅是近似于临摹的绘画作品,来自于高等学府。
从艺术性上看,《总理来到枣树村》是一幅很典型的宣传画,画面处理十分注意布局,温总理居中,其他三个村民目光全都凝注在总理身上;总理身后,一轮红日正喷薄而出。这幅创意画的意境非常明确,表达的是总理对灾区人民的一片深情和灾区人民灾后重建、报答祖国的信心。
《祖国·大地》画作,画面非常清晰,曾是年轻学子的温家宝细心敲研着一块矿石,背后的茫茫沙漠,静静地记载下40年前温家宝在西部边远地区的青春年华。
温家宝年轻时的照片
应当说,这两幅画,一幅出自普通村民之手,一幅出自年轻学子之手,他们都不是艺术家,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显然还有差距。也许,在有些艺术家看来,这还算不上什么创作,只能是“制造”。
但是,这两幅画却有着一般艺术家不具备的灵气和神韵。
这样的灵气和神韵来自于浓郁的亲情和朴实的追求。在四川大地震一周年即将到来时,在“五四”青年节90周年时,这两幅画作的真情实感是不需要用什么深文大意来解释的。四川大地震,留给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也许还不可能从那个苦难的记忆中完全回过神来,但我们更多的是记住了人民领袖在关键时刻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情,记住了党领导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勇气。
同时,90年的历程,把青年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在一起,当代青年正以报效祖国的激情,在波澜壮阔的改革浪潮中彰显出和他们的前辈一样的青春活力。当灾区的村民把我们的记忆拉到一年前时,当清华学子把我们的思绪引到40年前时,我们感到的是温总理和人民群众心心相印的真情,这是超越亲情的人间至情!
枣树村村民在精心作画
我们也清晰地看到,在四川大地震一周年到来时,温家宝总理当初“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由民族的进步来补偿”的信心,正在迅速化作我们民族进步的现实。而这种进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是靠我们自己的双手、不屈的意志和辛勤的劳动得来的。
如果说,一年前惊天地、泣鬼神的抗震救灾,体现了中华民族万劫不摧的意志的话,那么,一年来,灾区人民在全国人民倾心帮助下的灾后重建,正在谱写凤凰涅盘的新神话!同样,在建国60周年的大庆之年,在“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的关键时刻,我们用什么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
温总理当年无条件服从祖国需要,在困难地区默默地谱写青春之歌的豪情,让今天的青年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正如温总理对清华学生所说:“什么能够使你们的心灵永远明亮?那就是你们的理想和信念,把自己一生献给人民。”这信念,“就像一盏明灯,永远在你们心里点燃,而且照亮你们前进的方向,不要退缩。”
很巧合的是,当温总理了解到一位上海籍清华女生已经通过严格选拔,成为赴四川灾区的选择调生时,他说:“还有什么比能为灾后重建贡献力量更有意义的工作?还有什么比下基层与人民群众实际接触,了解国情、增长才干更重要的呢?”
他动情地说,通过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了我对人民的爱。我以为,对人民的爱和奉献是人的道德情操最崇高的表现。汶川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那里的人民善良、勤劳,至今我还保留着羌族群众送给我的一件棉背心,那是几十名羌族妇女一针一线为我缝制的,我十分珍惜它。
温总理的这一番真情倾诉,把《总理来到枣树村》和《祖国·大地》这两幅画作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爱国心、民族魂、亲民情。
是谁“制造”了温总理的这两幅画像?是心——人民的心、青年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