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县商会发行的金圆券辅币“计存金圆券伍角”券,竖式,白底珠红,单色石印,高12.3厘米,宽5.8厘米,左边竖书“宜春县商会条”,中间竖书“计存金圆券伍角”,右边为“说明:兹因国币停止行使,金圆券辅币未到,各商号无法找零,要求先将金圆缴存本会,出具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计存条四种,暂时流通,一俟金圆辅币到时,即行黄斗回”,上方为编号“10709”,下方为两枚方形“宜春县商会”印章和“合成拾张黄斗回伍圆”以及“长沙天华印”,上方两角分别为“5”,下方两角分别为“50”。背面无文字图案。这是江西省宜春县商会发行的金圆券代辅币。
1948年8月19日,国民党政府为挽救日益崩溃的金融体系,实行“八一九限价”经济管制,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令》,进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取代全面崩溃的法币。金圆券1元换法币300万元、东北流通券30万元,黄金1市两兑换金圆券200元,白银1市两兑换金圆券3元,银元1枚兑换金圆券2元,1美元兑换金圆券4元,同时还规定“金圆券辅币分一分,五分、一角、二角、五角,以铜、镍、银分别铸造,并由中央银行发行金圆券,同时流通”。金圆券辅币迟迟没有发行。财政部曾指定中央造币厂以前铸行的九种金属辅币,暂作金圆券辅币,照面额行使。直到10月25日,上海市民闻讯后,趋之若骛,纷纷到外滩中央银行发行局用金圆券兑换铜辅币。次日,因挤兑人数大多,中央银行采取严格限兑措施,由每人每次兑换10元减少为1元,其它银行和钱庄也仅凭申请书,兑换30至100元。仅一天半时间,第一批188万枚壹分铜辅币告罄。从此再也没有见到金属辅币的踪影,纸辅币发行数量极少。由于金圆券作价甚高,而物价维持在“八·一九限价”水平,市场上零钱匮乏,交易极为不便,各地便纷纷出笼品种不一、名目繁多的代金券。
宜春县县位于江西省中西部,武功山北麓,东邻新余市,西接萍乡市,南毗安福县,北靠万载县,古称袁州,今为宜春市。民国时期,该县传统农业、手工业较为发达,脱胎漆器、松花皮蛋、五香豆豉并称“袁州三宝”,享誉国内外。为解决市场零钱短缺的问题,商会采取权宜之计,从湖南长沙赶印一批“商会条”辅币。从这枚辅币《说明》中,可知有伍角、贰角、壹角、伍分四种面值,但目前尚未发现其它面值实物。商会以己之信誉但保,发行“商会条”。用户先在商会计存一定金额的金圆券,便可兑换相等数量的“商会条”,上市流通。避免了擅自发行货币之嫌,又解决了市场缺乏零钱的问题。
“宜春县商会条”的起止时间、流通情况史料无载。从以上情况推测,应在1948年8月19日之后,到10月间为止。其原因是,随着国民党内战军费巨增,势头无法遏制,到了10月,国民党政府取消限价,改为议价,顷刻间物价暴涨,官家黄金1市两达2020元,上涨10倍。不言而喻,“宜春县商会条”也就失去了存在价值和条件。尽管“宜春县商会条”流通时间很短,前后不会超过三个月,似昙花一现,但它真实地印证了国民党政府货币制度及政权崩溃前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