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斌,是河北衡水电业局的一名工会干部,闲暇之余爱好收藏、研究中国历代钱币。今年10月,他拿出个人珍藏的近千张纸币,在河北省博物馆举办《朱洪斌收藏近代中国货币展》,展示了自辛亥革命至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金融史。
朱洪斌虽不过三十几岁,收藏史却有近30年了。小朱童年时,生活在衡水乡下。在农村,谁家翻盖旧房时,从梁檩之间,发现老辈人的藏钱,是很平常的事。但这些意外之“财”,在当时的农民眼里,不过是一堆花花绿绿的“废纸”。也许是天性使然,小朱却对这些“花花纸”兴趣浓厚,从此开始了萌芽阶段的收藏。因为起步早,朱洪斌的货币收藏,起点高、进步快。如今,他已收藏了3000多种纸币,近万枚历代硬币。其中,尤以清咸丰钱与解放区货币的收藏、研究成果最为突出。
大收藏家郑逸梅先生说:“收藏是静的享受,闲里纳福,可谓其乐无穷”。小朱1989年从*某指挥学院毕业后,曾在北京卫戍部队任职,后转业到衡水市电业局,两口子都在电业部门工作,算得上工薪阶层中的高收入者。但朱家三口人生活得却极为俭朴。不但新分的房子未装修,家里也没什么豪华电器。妻子既不穿时髦的衣服,也不趁什么高档首饰。甚至,儿子多年来一直想有台VCD,小朱也舍不得给他买。但一入藏市,小朱却毫不吝啬,任何一种古币,只要入了他的“法眼”,都尽量不惜代价买到手。为了不耽误工作,小朱多是业余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20多年来,几乎每个双休日,朱洪斌都是在各地的收藏市场度过的。近在衡水、石家庄、保定,远到太原、济南、青岛、南京,合肥……一旦出了远门,常常是星期六早晨披着星星去,星期一早晨戴着月亮回。对于小朱在收藏方面投入如此多的财力和精力,妻儿却毫无怨言,全力支持,与他一起分享着精神上的富足与快乐。class=text熟知小朱的人,都对他善良、厚道的品行交口称赞。其实,收藏市场的交易,也是一种商业行为,在那个机遇与陷阱并存的地方,有一些初入此道的卖主,因为还没有摸准市场行情,难免把卖价定低了。但遇到朱洪斌这样的买主,却绝对不会上当吃亏。一次,小朱去衡水乡下看朋友,顺便打听了一下村里能否找到“生肖钱”(又叫“花钱”)。因不做流通使用,民间传世较少。常见的“生肖钱”多是一枚钱币上只有一个生肖动物,而让小朱喜出望外的是,邻家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竟拿来一枚集十二生肖于一体的清代铜钱,出价仅仅15元。小朱如实告诉人家,这种钱币的市场价是200元。谁知原本一番好意,却把事情弄砸了——这一抬价,卖主顿时居为奇货,说什么也不肯出手了。类似的经历有过好多回,小朱却“痴心不改”,打定主意不占昧心便宜。
辛亥革命之后,虽然革命党人推翻了封建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但由于军阀割据,各商业银行及地方银行都自行发行货币,与民国四大银行争夺金融市场,局面十分混乱,影响了国民生活与经济发展。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任意建立银行发行货币,并禁止中国货币流通。为粉碎反动政权的经济独裁与封锁,救民众于水火,中国-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在1948年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了货币,中国人民从此真正成了历史的主人。
朱洪斌精心收藏的近千张纸币,似无声的史诗,告诉人们这一幕幕历史。同时,以第一版人民币的诞生,宣告旧的货币制度及国家政权得不到保障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