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济源市境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济渎庙,新发现了一枚北宋玉简。该玉简呈长方形,下部略残,残长181毫米、宽8l毫米、厚18毫米,重540克,玉质为乳白色真玉,表面有模糊云水纹。玉简正面镌刻楷书七行,现存铭文如下:
大宋嗣天子□……
三七人开启同天节金□道场口……
水府投送金龙玉简愿神愿仙三元同存九府水帝……
奏上闻
九天谨诣
水府金龙驿传
熙宁元年太岁戊申四月□……
从铭文内容来看,该玉简为北宋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赵顼登基之后,派遣专官诏告济水神时投送的遗物。此次祭祀活动专门开启“金道场”向神灵祈愿,并在济水源头投沉金龙玉简。
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惯用“沉埋”形式。“沉”是投于水中,“埋”是埋于“坎”中;祭山用“埋”,祭水用“沉”。早期,用于“沉埋”的祭物,有金银器、青铜器,有人和动物,至唐代逐步形成了沉埋金龙玉简的固定仪制。这一时期,有关“龙简”的祭祀器物多有发现,如嵩山峻极峰发现唐武则天所投金简,南岳衡山发现唐玄宗所投铜简,江苏苏州发现吴越王所投玉简和银简等。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唐代已把沉埋“龙简”作为国家祭礼的重要内容。宋、元以降,中国山川祭祀一直沿袭着投送金龙玉简的传统。济水作为古“四渎”之一,享受“金龙玉简”祭祀的礼遇,自在情理之中。
济水古时独流入海,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四渎”,与五岳齐名。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七、卷八中对济水的流经及沿途地理风貌作了详实的记载。自商代代以后,济水一直是国家山川祭祀的主要对象之一。隋开皇二年582年,朝廷在济水源头创建济渎庙对济水进行祭祀,历代沿袭直至清末。每逢国家大事,如战争、政权更迭,皇帝登基、帝后册封,甚或皇室成员的寿诞、生死都要向济水神祭告。宋神宗即位之初,国家经济凋敝,契丹入侵,内忧外患,神宗急于扭转颓势,实施变革,为祈求神灵庇护,特将富国强兵的心愿向天地、山川祭告。可以说,熙宁元年的此次祭祀活动不仅符合了当时社会-经济形势,而且反映了北宋帝王沿袭“金龙玉间”祭祀济水的礼制传统。
此外,庙中还保存两通元代投龙简祭祀济水的碑刻,其一为前至元七年1270年《大朝济渎投龙简记》,碑中记述了元世祖忽必烈即大位之后,常以“边境未清,蝗旱间作为忧,故夙夜兢兢,深自克责,谓不有大祈禳无以答,……命奉御严忠佑掌籍张志仙,提举李志徽诣济渎水府于闰十□月初一日作醮六十四分位,投送金龙玉简标记善功……”。其二为至大四年1311年《投龙简记》,碑中记载皇帝登基之后,中外大和,命“集贤司直奉训大夫臣周应极,洞玄明德法师崇真万寿宫提举陈日新秉传封香,奉玉符简,黄金龙各二,诣济源清源善济王庙清源善济王为济水此时的封号,天坛王母洞投沉□□焉。应极等以六月乙巳至济源祠,肃恭芯芬陈藏醮礼”。该碑由集贤侍读学士、中奉大夫赵孟兆页书丹,书体沉毅圆润,是元代祭祀和书法不可多得的珍品。又据清末《河朔访古新录》卷十一记载“唐宋以来,朝庭祭告之文,投龙之记以及名人墨客游览之诗题名之作综凡数千百通……”,其中“投龙之记”主要为元代投龙简祭祀碑,现开列如下:
中统五年四月济祠投龙简灵应记,
至元七年济渎投龙简记,
至元七年御香投龙简感应记,
至元七年闰□月大朝济渎投龙简记,
至元十二祀三月代祀济渎投龙简记,
大德六年投龙简记,
延元年八月投龙简记,
延二年十月大元投奠龙简记,
泰定元年五月周天大醮投龙简记,
由以上玉简、投龙碑及文献资料,初步可以看出“投龙简”自唐以降一直是祭祀济水的主要形式,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而且尤以元代投龙简祭祀出现的频率最高。此外,笔者认为“龙简”是封建君主用来向神灵表示祈愿的凭证,在封建君主宣扬君权神授,倡导神治,畏天敬命的思想的时代,古代天子向上天陈醮祈愿,惟恐得不到回应,便启用金龙作为使者携带“简”书向神灵传递并沟通信息,从而形成了这种主导千百年来山川祭祀的投龙简祭祀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