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兴起的 科学童话热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童话创作,称得上是文坛崛起的一朵奇葩。它是在一批有识之士提倡科学救国,繁荣科学童话而兴起的。其中尤以董纯才先生翻译和创作的科学童话量大质优,特别受儿童们的喜爱。

董纯才于1931年春,首次翻译了法布尔的《科学的故事》。此书深入浅出地将各种科学知识用故事的形式叙述得很有趣味,不但儿童爱读,很多成年人也兴致颇高。之后,董纯才在上海与陶行知、高士其一起,创办了“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编写出不少科学课外读物,如《水族相养器》、《鸟类迎宾馆》、《猫的生活》等书。

当时,苏联科学文艺家伊林创作的一系列科学童话,将科学知识和故事有机地融为一体,十分吸引人,在世界各地被大量翻译。董纯才先后将伊林的《几点钟》、《黑白》、《十万个为什么》、《人和山》、《不夜天》、《苏联初阶》等科学童话书译成中文,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其中《不夜天》又更受儿童青睐。它从击石为火到使用蜡烛,再到煤气灯,最后到电灯的经历,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将科学的发展讲得明白透彻。

在翻译科学童话的同时,董纯才还创作了《凤蝶外传》、《狐狸夫妇历险记》、《新火车头的歌》、《动物漫话》等等。尤以《凤蝶外传》和《狐狸夫妇历险记》最为著名,被人誉为“中国科学童话的奠基之作”。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