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与罗刹女的传说及艺术作品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猴年伊始,使我想起反映藏族文化的壁画。唐卡和典籍中所描绘和记述的关于猕猴与罗刹女的传说。

很久以前,观世音菩萨派一神变猕猴到雪域修行,当其在黑色山岩上修习慈悲菩提之心时,罗刹女(又称岩魔女)前来,施计并以各种方式表达对猕猴的爱慕。万般无奈之时,猕猴求助于观世音,菩萨闻后,认为这是天意和吉祥的征兆,随即许可猕猴与罗刹女结合,并为之祝福。这猕猴与罗刹女结为眷属后,生有六子,并分虽由轮回六道投胎而来。因此,其相貌、性情、爱好不一。由地狱处投胎的,面灰暗、耐劳;从饿鬼处投胎,貌丑陋、贪吃喝;从牲畜处投胎,性顽劣、体笨拙;由人处投胎,见识广、事具细;从非天处投胎,体健壮、易嫉妒;从天处投胎,有智慧、性善良。有文载,其演变*后只分为两类,猕猴传出的一类性情宽和,心地善良;罗刹女传出的一类欲贪好怒,喜好争执。当时,猕猴将这六子送至果木丛生的河谷山林之中,让它们以采集果食为生。过了三年,猕猴前去果林探视,猴子数已增至五百,而树上的果子已尽枯竭。众猴嗷嗷待哺。猕猴见状,旋即请求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取出须弥山中的五谷之种,撒向大地。从此,大地长满了各种谷物,众猴食物充足,尾巴变短,渐能言语,并逐渐演变成了人。

在西藏泽当地区,至今山上还保存着这一传说的岩洞,还有众猴采食野果的山坡,老人们毫不怀疑猕猴与罗刹女的传说,认为这洞穴和山坡很神圣,使之带有浓厚的民俗与宗教色彩。

这一传说,在布达拉宫、罗布林卡的壁画、唐卡中均有描绘。其中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历史故事和风俗画引人注目,其东大殿壁画中,有新门唐派作品,描绘了这一传说,画面主体突出,色彩以赭红、石绿为为主,颇显古意。在唐卡作品中,《藏族人的起源》以大部画面描绘了这一传说。《神猴与罗刹女》则描绘了在岩洞内神猴与罗刹女互视交谈的画面。从小猴于山石、果林中嬉戏,一派祥和景象。而在《猕猴变人的故事》中,则描绘了众猕猴在山野间劳动、生活的场景。画面中鸟兽群集、果木丛生,猕猴们在这里食万种果木,披树叶为衣,场面宽阔,颜色艳丽。在大昭寺中心佛殿的木刻门楣浮雕中,亦有刻绘着这一故事的画面,分左中右三图,作品线条柔和,简练生动,整幅画面给人以节奏和韵律感。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