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孩与 拴孩 习俗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山东高密聂家庄泥塑,生产年代较早,约始于明万历年间。所塑种类繁多,尤以泥孩产量最大。

早年出产的泥孩,均系手捏,心里想出个啥样就捏成啥样,很随意,但出产率很低。后受仿古铜器翻砂制范法的启发(约在清乾隆年间),改手捏为范模翻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泥孩产品也随之定型和规范化了。民国以前的“模子”多是用泥巴做成的,分前后两扇,前扇是泥孩的造型,后扇光素无雕琢。制模时,先构出理想的造型,雕塑好,晒到八成干,然后翻出模子。泥模成型后,还要置窑中焙烧,这样就形成了陶质的“模子”。此类“模子”具有一定的吸水性,容易使泥料脱模,而且坚固耐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又出现了水泥模和石膏模,此两种“模子”,制作简单,无须置窑烧,晾干即可使用,脱出的泥孩造型较陶模逼真,但不同程度存有缺陷。水泥模吸水性能差,脱模困难;石膏模质酥,纹饰易磨损脱落,使用寿命短。模具配齐,接下来,就可以放手磕制泥孩了。其方法是,将和好的泥置于“模”中,压实,翻磕出来,晒干后,将两扇泥坯合拢,再置白粉,彩绘,一件成品即告完成。色彩多用大红、桃红、绿、黄、紫等单色或间色,另少加墨、金。颜色对比鲜明,从而取得绚丽醒目的效果。泥孩之所以产量大,其与旧时“拴孩”习俗有很大的关系。“拴孩”亦称“拴娃娃”、“抱孩子”或“扣儿”是民间普遍盛行的一种求子方式。过去妇女对医护保健常识知之甚少,受封建迷信影响,婚后无论身孕与否,都要到庙里拜神、拴孩,求神赐子。城区以农历正月十六日,乡下以正月十八日或十月十八日为拴孩日。届时庙里的道士或尼姑会在“送子娘娘”坐像面前摆好各种泥孩,供来者选择。求子者付上香火火钱,相中哪个泥孩,就把穿着铜钱的红线拴于哪个泥孩的脖子上,用红包袱包好带回家,放在炕头窗窝里,一日三次饭食供奉。生了子的,那泥孩就成了真孩的化身,把它小心翼翼地封进窗窝内,意思是押住它,让孩子“长命百岁”。

为了让这些泥孩人见人爱,民间艺人在精心加工设计的同时,还赋予它们各种各样以示吉祥的涵义。如有抱篮子的“篮”与“拦”谐音,寓意把孩子“拦住”,免遭外来邪魔侵犯(见图一,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抱篮泥孩);有抱桃的,寓意长寿;有抱小狗的,小狗不那么娇贵,好收养,农村给孩子起乳名,多有用“小狗”、“狗剩”、“狗娃”的,皆为好养之意(见图二,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抱狗泥孩);有抱莲蓬的,莲蓬多籽,又与“连”和“子”音同,寓意“连生贵子”(见图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复制的抱莲蓬泥孩),还有抱鱼、抱鸡、抱石榴的,等等,不胜枚举。

而今,这种纯属迷信的“拴孩”习俗,在当地早已绝迹,但作为民俗艺术品的泥孩,只“谢幕”,不“卸妆”,它们在艺术的百花园中,不断萌发新的生机,并以其独有的魅力,成为人们家居装饰和观赏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