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的中国灯具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灯具,象征着光明,因此是人们最喜欢收藏的对象。自从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白炽电灯后,灯具发生了革命性变化,从此传统灯具渐渐退出舞台,让位于电灯。我们从19世纪的中国灯具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变化,观察出一些有趣的现象,并且可以总结出一条物质文化发展史中的规律。

人类早期的灯具可能算是松明,它是由自然火种形成的,人们发现有些富有松脂的树枝燃起来特别亮,燃烧的时间也特别持久,就以此续接。直到现在,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在夜间活动,仍在使用。到了农业社会,便学会使用油灯,于是最初的灯具便出现了,开始由瓦器、瓷器组成,一直到使用金属材料制成;器形也形形色色,根据人们的需要,有不同的设计;不同地区又有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在阶级社会里,由于等级的不同,灯具也有了贵贱之分。例如油脂类和蜡脂类这两种材料,古代很早就发现了它,并加以利用。但是使用蜡质,多半还是富有的人,使用油质多半是下层人民。灯的种类也多种多样。按使用上的区别,可分为固定灯和执灯;在灯具数量级别上,可分为单卮灯和多枝灯;在台座器形上,又有所谓羊灯、牛灯之分;总之,灯具具有上千年的历史,器形千姿百态,集不胜集。

19世纪的中国广大农村,基本上还是使用铅锡合金打造的灯碗,这种灯具是由瓦器演变而来,容易制造,价格便宜,铅锡合金打造的灯碗仅值一斤面粉的价钱,即可永久使用。一般植物油、动物油、化学合成油都可作灯油;灯捻可粗可细,全由自己掌握,是最大众化的灯具,也最有生命力。它使用起来也很方便,既可固定在某一点照亮儿儿,也可执灯行走,因有提把可携,一直到现在,偏远山区仍在使用。常言道:“没有省油的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研究如何省油,其实,要算这种灯碗最省油,只要调细灯捻即可。家境殷实人家,通常使用青花瓷灯,这也是大众化的灯具,由瓷盘、瓷柱、瓷碗三部分组成,器形由瓦豆演变而来,瓷盘是底座,瓷柱高起,可使灯光居高临下,更加明亮,瓷碗是盛灯油的地方。此灯具结构设计合理,备受人们喜爱,广泛流传于沿海和内地。以上两种灯是我国民众用灯的基本器形。18、19世纪从西洋舶来两种灯具,流传到中国,一种是陆用,一种是海用。它们共有的特征是有玻璃罩,这两种灯给我国灯具以巨大影响。陆用灯又称百步灯,它把近代光学知识运用到灯具里去,将两侧光聚到前方一点,增加了亮度,可照亮30米以内物体。30年代在上海及京、津等大城市,在摩电灯出现之前,也有人将其安装在自行车上照明。海用灯是在海上航行用的,因此又称帆灯。1840年鸦片战争英军在海上航行及登陆,即用此灯。它的特点是遮风避雨,可系在桅杆顶端,风雨中仍保持光亮,因此又称信灯(见图)。帆灯通高25厘米,由油壶、灯罩、烟囱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是由四根护罩的铜弓子连接起来,然后由横弓圈箍紧,使油壶、灯罩、烟囱三部分紧紧结合成一体。横弓圈有螺纹扣,是分解和加固帆灯的开关。油壶和烟囱都有通气孔,冷空气从油壶的通气孔进入,经过燃烧后,由热空气将油烟带到烟囱排出。烟囱顶端呈伞状,可防止雨水进入。帆灯和百步灯的引进,对于民居家用灯具产生巨大影响。灯罩的引进,使得吹玻璃的技术得以传播。我国的工艺家又将灯罩、烟囱合为一体,创造出漏斗式玻璃罩,与我国传统豆形灯具相结合;其结合处是由一组舌形铜卡卡住。由此产生百年不衰、独占鳌头的灯具,既可防风吹,又可充气除烟;灯捻的长短可由棘齿轮调节。我国豆形灯具加上这种玻璃罩,不能不说是受帆灯启发而设计成型的;手提式百步灯在发明电池电源后,依然有其生命力,成为铁路枢纽中的手提-。

当19世纪后半叶电灯出现并大规模推广后,蜡烛台并没有退出舞台,恰恰相反,尤其是那些造型优美的蜡烛台,与灯泡结合起来,更显得神采奕奕,富有魅力。我们看到一具核桃木雕刻的台灯座,高40厘米,形体如柱,底部为圆形柱础,柱础下有四只狐腿支撑,柱础另起四柱脚,拱起一芍药形花蕾,其表面凸雕卷叶纹,再接圆雕莲花,再接须弥座,座上镶有灯口,灯口可装螺口灯泡。在尺余短木上,雕出如此繁复而富有新意的雕饰,令人难以想像。其实,它原本就是一枝蜡烛台。皇家吊顶宫灯更是如此。有些庄重场合,干脆就用蜡烛,不用电灯,要的是那种气氛。现代的台灯,其基本架构仍为台座、立柱、灯伞三部分组成,与蜡烛台无异。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