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陶瓷史上,尽管浅绛瓷画只有七八十年的历史,但产量颇丰,而大量的又是日常用瓷器,过去也不为收藏界重视,“文革”前被视为大路货,被拒之收藏门外。近年,随着“珠山八友”浅绛瓷画的升温,市场上仿“珠山八友”的浅绛瓷赝品不少,在现今开放的文物市场上,要想寻得“珠山八友”的浅绛瓷*,“捡漏”的概率几乎是零。但偶尔也能寻得到清光绪一些景德镇珠山御窑著名浅绛瓷画大师的浅绛彩的日用瓷器精品,但价格比前也翻了番。
笔者前不久,在成都草堂开放的文物市场上,收集到一只清光绪二十年(1894),珠山著名浅绛瓷画师朱少泉浅绛彩人物纹竹节四耳大盖罐(如图)。
该罐直径18.2、高21.8厘米。罐身从上到底,胎骨有四道突出横弦纹,似四只重叠的盒子;罐盖为弧形,顶中央瓷塑一“~”形爪蒂把;罐身两侧各瓷雕塑两只精细竹节型系耳;造型别致,大方庄重。
罐身一面浅绛彩绘:一寿星席石而坐,左手扶竹节拐杖,右手抚石,全神专注读书,后立一书童。另一面楷书墨书:“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满窗前草系涂。”时甲午仲夏书于朱少泉写生。后押一朱印。罐盖上浅绛彩绘:李白醉酒图。上楷书墨书“仿新石老人笔法”。
把罐身画展开于诗书、画、印一体,即是一幅地道浅绛彩人物画,特别罐盖上的浅绛李白醉酒图正像画师自喻:仿新石老人笔法,笔法老道。
据文献记载:清咸丰五年(1855)景德镇珠山山御窑石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管所),首开浅绛彩的历史先河。据查,朱少泉正是清同治后期到光绪二十一年活跃的珠山御窑的著名浅绛彩绘瓷画大师。有不少浅绛瓷画作问世,该罐虽只是一件日用瓷器,但从瓷罐的制型上一丝不苟,加上画师写生作画,既体现了以前的御窑作画的皇家风范,又有画师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兼有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有浓郁的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失为清光绪中期珠山浅绛瓷顶锋中的代表作之一。由于浅绛瓷画是釉上彩,彩料又薄,时间一长画面极易磨损。该罐已历110年,像这样保存完好的浅绛瓷画盖罐,品相如此完好,色彩如新,加之原盖原装保存完好,确属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