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馆珍藏的汝窑洗,是由上海博物馆调拨的。此盘高4.2厘米,长23.2厘米,洗口径
外微撇,折腹,底向上突起,四足,底部有支钉痕,裹足釉,釉色呈灰白色。器物上有细碎开片,似有无数线条编织而成,深藏在瓷器的釉里,而不是用笔画在表面的。从烧窑的观点说,这是一种缺失,却为宋代的单色釉瓷器增添了意想下到的美感,充满了诱人的魅力,人们喜其新颖、自然。究其原理,有意识地利用了瓷釉由于冷热缩胀率和冷却时收缩速度不同,人为地烧造出蟹爪纹、冰裂纹、鳝血纹、细碎纹、鱼子纹等干奇百态的开片式样,渐而成为宋代汝、哥、官窑引以自豪的装饰手法。同时又为汝窑的鉴定提供了方便。汝窑瓷器的另一个特征是满釉支钉支烧。因采用荡釉工艺,施釉过底足,改变了唐代以前施釉不及底的传统工艺。满釉工艺固然是一种进步,却给支烧带来了困难。以往的垫饼或垫圈的支烧方法已不再通用,汝窑工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发明了小支钉支烧的技术,即以三个或五个像芝麻粒一般大小的沙粒,等距离的放置于器底部,支撑着器物使之下会粘在一起,然后入窑烧造。因此,在传世汝窑瓷器的底部都可以看到这种支钉痕迹。这件汝窑盘的圈足内就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痕。
这件汝窑洗,造型端正,线条干净利落,具有单纯、清逸、明朗的艺术效果,平淡中显见典雅,无疑是上乘作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