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折扇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折扇,又名“聚头扇”。收时折叠,用则撒开,因而又称“撒扇”。它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

我国的扇子起源很早,商代就有了扇子的雏形,汉代以后,扇子从煽风发展到士人淑女把玩的装饰品。扇的种类很多,其中折扇是最被藏家青睐的品种之一。折扇从日本传入后很快汉化,明代开始十分流行,这可能出于永乐时期明成祖的倡导。明代藩王墓出土的不少折扇可以印证。到了清代,我国折扇进入了大发展时期。折扇在文人官员间的使用更加频繁。这时,折扇不仅用于生风,也不仅作为艺术品欣赏,它已经成为一种身份地位趣味的象征。成为人们社会角色的道具。

张家港市收藏协会会员庞老师收藏了一把清代末年的折扇如图。该扇长30厘米,扇骨材质为竹,上了黑漆,扇面为金栗笺纸,外边骨为两片竹青,上阔下狭,较厚,内心骨为18片竹簧,很薄,两片边骨上均雕刻有古钱币“五铢半两”及“大吉祥”等纹饰。

扇的一面为庞鸿文(字伯絧,号絧堂,光绪二年丙子科进士,曾任湖北学政,清道光二十七年进士庞钟璐之长子)临摹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北宋时著名书法家、词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行书,书法布局疏朗,挥洒自如,气韵非凡。内容是黄庭坚的《呈外舅孙莘老二首》和《踏沙行》一首。黄庭坚的词或高旷飘逸,或俚俗狂放,或典雅优美。黄庭坚在这几首词中把自然界描绘得纯净美好,实际是要构筑一个个自得其乐的天地,自我陶醉于其中,并以此求得对充满你讹我诈的现实社会的抗衡,遗忘多次被贬的烦恼与忧虑。而宣统元年的庞鸿文此时也正托病辞官归里,心情与黄庭坚不谋而合,借词吐出了自己的心声。

扇的另一面是虞南珂(字稚明,又名沈珂,诗人沈石友之弟,擅书画)画的水墨山水画,墨色淡

雅,用笔不多,主要用了披麻皴等手法,描写草木丰茂、山川华滋、烟雨蒙蒙,层次清晰,画面自然。画上方空白处题字:久晴下雨,觉笔研生润,涂手律和贤表,清玩。己酉夏,虞南珂,阴文印。郑逸梅在《清末民秋文坛轶事》中说:“沈珂为一位山水画家,所作清矫拔俗,具有宋元风格。”李献在《抗战前常熟书画家略述》中评价沈珂的山水画为“从渔山入手,参于石涛,用笔爽利,渲染得法,其功力之纯熟,无可比拟,设色之古雅,尤为难得。”可见,虞南珂的作品值得收藏。

这把折扇是藏者的祖上留下的,品相很好,藏品的唯一性提升了它的收藏价值。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