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衢州市博物馆有这么一类藏品,虽然能读懂它的人少之又少,但它的确可称得上国粹;虽然能利用它的人更少,便仅凭它的古老和悠久,又不得不令人对它刮目相看,这就是二十八部古琴曲谱。
传说原始时代有个发明农耕的人,叫神农氏,他“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早期的琴,只有五根弦,按五声音阶的宫、商、角、徵、羽定弦,象征金、木、水、火、土。周时增加二弦,成为七弦琴。琴的音域宽广,表现力丰富,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弹弦乐器,它为“八音之首”,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荀子·乐论》中说“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可见一斑。
有了琴,也就产生了琴曲。汉以前琴曲的传授完全依靠口传心授,非常难记。汉魏之交,有了初期文字谱,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谱是一千五百多年前六朝梁代丘明所传卷子本《碣石调幽兰谱》,它用文字记

由唐至清,琴曲艺术在音乐社会生活中,都占有极其特殊的地位。从表达人伦情感的“琴瑟友之”到寻觅知音的“高山流水”;从清远空灵的《幽兰》古曲到寓意山水的《潇湘水云》,使琴乐成为斑斑斓绚丽的历史画卷中的一道连绵不断的彩线。难怪苏东坡会有“千年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这样的感喟了。
因地域、师承和传谱等原因,宋时古琴艺术形成京师、江西和两浙三个流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浙派。杰出代表为浙江永嘉人郭沔,他主张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要创新,反对墨守成规。故宋琴家成玉涧《琴论》评:京师过于刚劲,江西失于轻浮,唯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
北宋末年,靖康之变,宋高宗赵构南迁,定都临安现杭州。孔子第四十八世孙、衍圣公孔端友率近支族属扈跸南渡,高宗赐孔氏宗子寓衢,“权以州学为家庙”,安宅于峥嵘山衢州府署西之州学内,形成“孔氏南宗”,衢州遂成为孔氏族人的“东南阙里”。
孔子喜爱琴乐,“《诗》三百篇,孔子皆弦歌之”,为儒家后学树立了“士无故不撤琴瑟”的榜样。孔子后裔行“孝道”,要在孔府举行隆重的祭孔活动,不仅要跳佾舞,还要演奏“丁祭乐”,编钟、编磬、琴、瑟、箫、笛等乐器一应俱全,其中琴四张、司琴生四人,仅此一项,衢州就成为琴乐之传承地。衢州市博物馆所藏古琴曲谱的原拥有者为衢州名士程礼门(1896—1975),文革时这些古曲谱作为四旧被查抄,1985年落实政策后,又将琴谱归还他家人,此时后代已无人懂琴,他妻子便把这二十八套古琴曲谱捐献给市博物馆,得以保存至今。
明清时期,各地琴家因受相关民间音乐、地方语言的影响,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各流派都

1、《松弦馆琴谱》二卷,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木刻本,作者为虞山派创始人严常熟人,大学士讷次子,字道澈。因党争隐退山林,以琴为乐,变通“燕几图”为“蝶几图”。全书以宫、商、角、徵、羽、商角分卷,有洞天春晓、佩兰、庄周梦蝶等琴曲28首,为《四库全书》所收唯一明代琴谱,被琴界奉为正宗。
2、《琴谱大全合璧》六卷,明万历元年1573金陵三山街书肆唐富春刻本,作者为江派代表杨表正延平人,字西峰。该书汇录琴谱诸调、考正音文、注明指法。万历十三年1585又增以新曲,定名《重修正文对音指要真传琴谱大全》十卷。
3、《太古遗音》不分卷,明代,作者为金陵派代表杨抡号桐庵,另著《伯牙心法》,主张只唱琴歌。书首有李文芳琴序一篇,上古琴样一篇,从伏羲、神农到刘伯温,凡三十四人琴,皆为之绘图,有阳春、汉宫秋月、屈原问渡等琴曲16首。
4、《琴学心声》二卷,清康熙六年1667木刻本,作者为清代著名琴学理论家庄臻凤江宁人,号婕庵。有范文光等十三人为此书写序,该书专论琴声,先考律吕之源,次辨指法之误,又自制新谱十二曲,增入旧调之中。
5、《澄鉴堂琴谱》不分卷,清代,作者为广陵派代表徐常遇广陵人,澄鉴堂主。该书有潇湘水云、乌夜啼、平沙落雁等琴曲25首,谱中每曲均写有题记和后记,是清代一部重要的古琴曲谱。
6、《纳书楹曲谱全集》二十二卷,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刊本,作者为叶天士孙叶堂字广明、广平,精音律。书首有“长洲叶堂广明订谱丹徒王文治禹卿参订”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