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扒村窑扁壶,其独特的造型和热烈繁密的花纹充满了民间生活的情趣,它是用作冬天灌装热水,放在棉被中暖脚、暖身的瓷壶。扒村窑留下了不少精美之作,多是碗盘瓶罐和大盆一类,扁壶十分罕见。
该壶高12.5、壶面直径29.5、壶口口径2.5、足径7厘米。

壶身如同一口带盖的锅,直立短颈小口在壶身的侧面,厚唇卷边,周围有3个系,系上有5、6道竖线纹,表示树叶的筋脉,是北方瓶罐上常见的叶形系。壶下半身施黑釉,釉及底,卧圈足,圈足内无釉,上半身是白地黑花。仔细观察工艺,可以看出该壶是上下两片分别成型后,对接而成,结合部有0.7厘米宽的边缘。胎为土*,圈足露胎处可见较大的颗粒,壶下半身的黑釉上有多处缩釉点,有一处窑粘,黑白两种色釉的结合处有片状的大气泡。
壶口歪向一侧的设计十分合理,用现在的话说这叫充满了人性关怀,不但是灌水、倒水十分方便顺手,而且平稳厚重、不论怎样挪动,热水都不易洒漏,让人睡着放心。
试想一下在寒冬的夜晚,将其灌满热水,透过厚厚的胎体,热度慢慢传了出来,温暖的感觉渐渐传到手足,传到全身,在严冬腊月里拥着这样一件热烘烘的精美艺术品入睡,该是一件多么幸福惬意的事情。
该壶的壶面洁白光滑,说明化妆土的质量很好,北方地地区的胎土大多较粗,含杂质多,施化妆土弥补了粗瓷胎质上的缺点,使白底黑花非常醒目,明暗对比强烈。
在磁州窑系中,扒村窑的图案属上乘,当年的扒村不知汇集了多少绘画高手,也一定滋润培养了大批的画工。壶面上的花纹被三组黑弦纹分为三部分,最中心是一条大胖鱼,目光明亮,扭身摆尾,活力十足,四周水草飘动,鱼身用细线条画出了鳞片,背鳍、腹鳍、尾鳍都清晰可见,连鳃都清晰地画了出来。
第二层纹饰是简化的回纹,因里外两侧都是白底黑花,为起到分割和突出的效果,这里使用了相反的黑底白花。简化了的回纹,像是水中的漩涡,似乎有了速度,充满了流动感。

千年的岁月风霜给扁壶留下了一些伤痕,在壶的口沿、三系、壶身的边缘有多处剥釉和磕伤。曾有人认为该壶可能是盛酒器,装满一壶好酒,木盖塞紧扎牢,可随身携带。做出这种推测可能是因其很像西夏扁壶,而西夏扁壶的确是用来装水、酒等液体的。
西夏党项人使用的扁壶既可挂在马背上也能随身携带,可以放在地上,也可随时拎走,拿取放置很方便。自从定居后,用瓷作成扁壶实际上是一种生活习惯的延续,并不是因为它多么的实用,在西夏窑址灵武窑中发现的经瓶远远多于扁壶,说明了党项人定居后装水、酒等液体时更多的是用经瓶。生活在中原地区的汉人显然不会用这种卧式扁壶作为盛酒器。因此大多数人推测这只扁壶是冬天里使用的热水壶。
(2005年9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