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按《现代汉语辞典》解释是“打击乐器,用铜制成,形状像盘子,用锣锤击打扰敲锣打鼓,鸣锣开道。”在近代,称锣是一种乐器,是对的。在中西乐队中,大多都有锣,配以鼓,则锣鼓齐鸣,锣鼓喧天。但是,古代的锣,并不一定都是乐器。
铜锣是由铜洗演变而成的,铜洗就是古代用铜制作的浅盆儿。古代用于军中警夜,始于秦汉之时。何谓警夜?就是在军营之中,军士们入夜休息之时,夜巡警卫拎锣设防,万一发现敌情,鸣锣示警,紧急应对。有古文献记载,“军中以锣为洗。”怎么回事呢?军士作战,凯旋归来,以锣盛水,擦拭兵器。然后,拎锣警夜。铜洗是没有提手的,只是一个浅边的铜盆儿。敲击之后,音响也不甚洪亮,后来,人们在盆边上钻两小孔,结绳做提梁儿。敲击之后,发出的音响就比较理想了。
古代帝王出巡、祭天地、拜城隍、求龙王时,要鸣锣开道。官府大员出巡也要鸣锣开道。古代没有高音喇叭、扩音器和应急广播设备,锣声震响,造声势,壮威风,作用无穷。
锣声示警也用于城市消防。古时,没有公共消防队。消防工作是由水会担当的。水会备有铜锣,万一某处失火时,水会便鸣锣示警。
水会成员闻声而至,投入救火活动。民众闻声而动,逃生避难也可减少灾害之损失,减少人员伤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以锣示警,犹如钟声示警,作用是一样的。
在古汉字中有个钲字,读作zheng,古代行军中用于打击报警,有柄,形状像钟,但比钟狭而长,是用铜制成的。文人著作中常以钲为锣。
&nbbsp; 在《翁同稣日记》中,记录有光绪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1896年4月5日)工部颜料库失火的情形:“山西司堂官人报火及大堂矣。各处水会陆续到,钲声人声鼎沸……”这里所说的钲声,就是敲锣发出的声音。
古人还认为锣声可以避邪驱妖。在纪晓岚著《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述有这样一个奇闻:“内务府一官言,西什库贮硫磺处,亦有二蟒,皆首矗一角,鳞甲作金色,将启钥必先鸣钲,其最异者每一启钥,必见硫磺堆户内,磊磊如假山,足供取用,取尽复然,意其不欲人入库,人亦莫难入也。或曰即守库之神,理或然欤”。引文中所说的“必先鸣钲”,就是必先敲锣。硫磺属于易燃物品,硫磺库内有二莽守之,如果有人入库时,必须先敲锣,才能保佑平安。这是发生在乾隆年间的故事。
(2005年11月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