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我国古老的吹奏乐器,属于边棱音罐体气鸣乐器。
它起源于巴士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在河姆渡文化第四层出土的卵形埙,仅一吹孔,距今约7000多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陶埙。河北省发现最早的埙是张家口市蔚县三关遗址出土的红陶埙,它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呈球形,其上有

“埙,古代土制乐器,形似鸡蛋,有六孔。”这是《新华字典》对埙的解释。其实埙并非仅土制一种,还有骨质、石质等其他质地的埙。形状也多种多样,除卵形的外,还有筒形、球形、橄榄形、兽形等,以卵形的为主,埙的内部还分为体腔和官腔两种形式。埙的发音孔也不相等,有的仅有一孔,有的三至五、六孔不等,如今有的埙最多达十孔。埙多以素面为主,有的仅装饰一些简单的纹饰。
在保定市曲阳县文物保管所中保存着一件人首状三孔埙。此埙整体呈人首状,无观俱全,形象逼真。头上部是整齐的头发,遮盖住了眼眉和双耳,下面一双大眼目视前方,高隆的鼻子,一张大嘴撇向两边,露出一丝的不屑,遒劲的胡须,缕缕分明。综观全貌,可谓是神韵俱佳,惟妙惟肖。该埙是金代烧制的,高4.6厘米,瓷质,且胎白质坚,施有化妆土。着酱黑色釉。此埙共有三孔,头顶有一吹孔,两边脸颊上各有一按音孔。可以吹奏,发音自然,音质圆润。开闭按音孔,可得到较准确的宫、角、三音。
埙拥有有“天籁”之音的美称,用埙吹奏出的旋律古雅、宽厚,似从远古传来一曲大自然的歌声,听之,仿佛身心都受到一次彻底的洗礼,那在嘈杂的都市里产生的浮躁感觉顿时荡然无存。并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大地的博大、文化的精深。
但是,由于其自身特点的缘故,埙未曾得到过普遍推广。古代主要是世外隐居者用来陶冶情操,抒发自己高雅、清淡情感的。最早的埙谱仅见清光绪时期一首,由埙吹奏的音乐仅《苏武牧羊》、《黄莺赋》等十几首。不过,随着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用埙吹奏的这种古雅音乐。
(2005年10月12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