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件在新疆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的丧葬用品,这也是一件被鉴定专家誉为:“唐代第一美人,泥人张祖宗”的不朽佳作。
这件彩绘仕女俑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1902~1914年在新疆地区探险时发
现的,1917年寄存在满蒙物产馆,1929年卖给关东厅博物馆(即现在的旅顺博物馆)。整个女俑面部丰润,装饰考究,表情安定、自然,俨然一副唐代贵妇人形象。女俑头像为木芯,外面用泥质掺毛纤维制作,通体施彩绘。其发式为单刀半翻髻,头发上装饰有宝相花花簪,面庞如满月,脖颈白皙圆润,眼睛细而长,眼角上挑,眉毛线条细如毫发。她的额头上饰有红色花钿,眼角画有斜红,嘴巴小而鼓,并施以樱桃红色,在嘴角两旁略相当于靥窝的地方各有一个黑色的圆圆的妆靥。举手投足之间,可以感到“环肥之美”的风姿,而这正符合唐朝崇尚肥腴的风尚,唐玄宗痴迷的杨玉环不就是倾国倾城的美人吗?
这件彩绘女俑的面部装饰,为我们研究当时的化妆习俗提供了一个翔实的实物资料。在南北朝至唐朝时期,这种化妆风格非常盛行。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鳃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李贺《恼公》中中描述:“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这里是在描写唐代女性早晨化妆的情景。很显然的,在脸上制造一对假靥,与涂口红、描眉一样,在当时都是化妆步骤中很日常的一环。韦庄《叹落花》中有“西子去时遗笑靥,谢娥行处落金钿”,就是说像西施的身影已经远去了,但是她的笑涡儿却落在了地上——这都是唐代女性化妆术的完美表现。如果不了解当时的习尚的话,我们也许会奇怪他的这一比喻,以为是凭空想象的结果。
这件新疆哈拉和卓—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彩绘女俑,就最好的体现了这一化妆方式,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区特点,这也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唐代中央政权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根据同时期出土的文物及墓志判断,这件彩绘仕女俑是唐代麴氏高昌国时期的作品。高昌原本是车师人故国,汉代张骞凿空西域以后,因其地理之要,设戍几校尉屯戍于此地,汉人开始大规模进驻该地。公元327年,前凉张骏在吐鲁番建高昌郡,使吐鲁番地区同内地一样,实行了郡县制度,前秦、诸凉袭之,汉人迁聚繁衍益盛。高昌军事屯田的历史背景和汉人的文化属性直接影响到高昌人的社会组织形式及其生产和生活方式。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造就了新疆地区绚烂多彩的文化,也对这件在新疆地区出土的彩绘仕女俑做了一个完美的诠释!
目前旅顺博物馆藏有新疆文物2000多件,是除新疆博物馆以外,在全国其他省区市中数拥有新疆文物最多的博物馆。现在,旅顺博物馆专门开设了一个新疆文物陈列专题,可以让广大观众更好地了解新疆地区神秘的文化!
(2005年12月7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