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庄浪县博物馆收藏着一部完整的明代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清早期拓本。这部拓本共10册,每册的长和宽分别为3l厘米和20.5厘米,封皮均用桐木薄板制作,拓印精细,装裱工整,保存完好。
《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著名的大型法帖,可称集书法之大成。北宋淳化三年992年宋太宗赵光义出内府所藏历代墨宝,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刻在枣木板上。因编刻于淳化年间,刻版又深藏禁宫密室,故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淳化阁帖》共十卷,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卷四为历代名臣法帖,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至卷十为王羲之、王献之草书。璞玉深金,字字珠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书法遗产。
《淳化阁帖》刻成后,其帖罕有传世,其中明朝肃王府在兰州翻刻的版本中,从宋刻本摹成,世称“肃府本”或“兰州本”。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是我国现


明朝万历年间,甘肃洮岷兵备道张鹤鸣得《淳化阁帖》别本,何肃宪王绅尧借肃府所藏宋拓《淳化阁帖》校对,而得见宋拓本《淳化阁帖》,因其“脓嫣遒劲,神彩泛溢,大不类世所所传本”。遂请金石摹刻家温如玉、张应召双钩。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肃宪王令温如玉、张应召摹刻上石,先后历时7年,用陕西富平石刻成,藏于肃王府内遵训阁。原刻石为144块,现存刻石141块,大多数为两面刻文。
肃府本《淳化阁帖》共十卷,前八卷摹自宋拓《淳化阁帖》原本。卷一为历代帝王法帖,卷二至卷四为历代名臣法帖,卷五为诸家古法帖,卷六至卷八为王羲之书,其字笔势丰腴方整,遒劲奔放,卷九为王献之书,其字笔画细瘦,摹自南宋《淳化阁帖》别本,卷十为王献之书,其字笔势肥硕,摹自南宋“修内司帖”。肃府本《淳化阁帖》刻石,其主要部分摹自宋拓《淳化阁帖》原本,卷九、卷十所摹帖亦不晚于南宋,是明代重摹《淳化阁帖》中流传有绪的最好版本。
肃府本《淳化阁帖》自刻成后,曾多次遭到破坏,明、清之际,刻石佚失,损坏多块,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洮岷道陈卓聘邀陈曼仙,毛香林补摹四十余块,刻石补全,复成完璧。清康熙十四年,陕西提督王辅臣随吴三桂反清,攻陷兰州,曾以刻石为马槽,清军围城,守兵又毁石为炮子,使部分刻石遭到破坏。宣统二年1910年翰林刘尔火斤移刻石于兰州文庙尊经阁,补刻木版释文四十块,此后,得到甘肃省教育家赵元贞长期保护,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机轰炸,曾将刻石埋入地下。1966年交甘肃省博物馆珍藏。
(2006年5月10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