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我在琉璃厂一家旧书店购得一本《张少丞刻竹治印式》,当时并不了解张少丞,只是在翻看此印谱时,一下就被吸引住了。此印谱是一本小册子,封面由杨昭儁题写篆字书名,扉页是张伯英题写行书书名,前面收入一页刻竹图案,后面刊登57方印章。没有作者简介和出版说明,只是在每方印作下面注明释文、材料和字体。
作者可谓是一位多面手,他能刻各种材料和各种字体的印章,如石印、牙印、玉印、角印、晶印等。
字体能刻钟鼎、仿秦、小篆、汉篆、殳书、偃波法。印章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葫芦形、联珠形等。里面收入他为朱汝珍、汪溶、马晋等书画名家和政界要人刻的私印,特别是他刻的那些多字“闲章”,字字精细,工稳流畅,布局巧妙,十分完美,令我赞叹不已。张少丞是民国时期北平治印和刻铜名家张樾丞之子,1916年出生,自幼聪颖好学,勤奋钻研,跟父亲学习治印,并擅长刻竹。1936年出版的《艺林月刊》曾登载张少丞多幅治印和竹刻作品。1939年在他23岁时出版了这本《张少丞刻竹治印式》。仅此年龄,其作品就相当成熟,可以用“炉火纯青”来形容。难怪当时著名书法篆刻家寿石工在《论印绝句》中有“咏张樾丞子少丞幼丞”诗句:“三十年来同古堂,印坛父子一军张。” 孙殿起在《琉璃厂小志》中对张少丞昆仲也有称赞,“皆能承其业,钝刀浅刻轻轻拓,铁线文成细细拦,可谓家学渊源”。白文贵在《蕉窗话扇》一书中,也提到张少丞的雕刻艺术术“名下无虚”。著名藏书家和鉴赏家傅增湘也对张少丞大为赞赏:“少丞昆仲承其家学”。可见张
氏父子的技艺,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只要一提起同古堂张樾丞,就不能不说到张少丞昆仲。1958年,正当张少丞治印技艺达到高峰时,却不幸因病逝世,一生只活了42岁,实在令人惋惜。
我也没有想到,就在购买《张少丞刻竹治印式》的三年以后,却意外收集到一方张少丞刻的象牙朱文印“王维藩”,边款刻“少丞刻于北京”,估计这方是二十世纪50年代所刻。 2004年4月,我又收集到一方象牙朱文印“眭矩川”,边款刻“少丞刻”。这方牙印比前面那方牙印颜色发黄,估计是刻于解放前。此二印正与印谱中的“仿秦”刻法相同,它的出现,为我们又提供了一个欣赏和研究张少丞治印艺术的珍贵实物资料。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像张少丞这样很有成就的治印名家,在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印学著作中却被忽视。如1987年1月,韩天衡著《中国印学年表》,囊括了从宋代至当代的著名印人、主要印作和印谱,但对张少丞却只字未提。1994年4月,孙洵编《民国篆刻艺术》一书也未见介绍张少丞。1998年8月,马国权著《近代印人传》,只在介绍张樾丞时,最后提了一句张少丞昆仲及后人能传其业,未能单独立传。出现这种情况,我猜想,是因为当今一些印学理论家未见过张少丞的印谱,缺乏有关资料,所以,没有撰写出这方面的内容。
一位身怀绝技并在当时有其影响的艺术家,由于英年早逝或其他原因,他的名字及艺术成就被后人所忽视,这是不公平的。
张少丞,像划过天际的彗星,在艺术的天地间闪烁出一道夺目的亮光。如今他虽然已经逝世48年,但他的印谱、印章还在世上流传着。我认为,他完全可以与南方的王福厂、方介堪、陈巨来、韩登安和北方的寿石工、顿立夫、刘博琴、金禹民等工细治印大家排列在一起,在民国北方的印坛上,应该有他的一席地位。
(2006年7月5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