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博物馆里收藏着两枚鎏金铜钱,这两枚鎏金铜钱1986年出土于三门峡市区一座盛唐晚期的韩忠节墓。一枚为开元通宝,素背,径2.5厘米,穿0.7厘米,内外廓厚0.12厘米,重4.3克(左图);另一枚为乾封泉宝,背有刻花纹饰,为变体莲瓣纹,径2.6厘米,穿0.7厘米,内外廓厚0.11厘米,重4.1克(右图),这两枚鎏金铜钱经国家文物局鉴定委员鉴定为一级文物。在此,我想谈一下对两枚鎏金铜钱有关
情况的认识。任何物品的出现,都有其特定的职能,那么这两枚鎏金钱的职能是什么呢?首先我认为该钱币不会是流通货币,原因有三:一是鎏金作为一种较为复杂的工艺,虽然在战国已开始出现,但到唐朝为止,凡采用鎏金工艺之物品都是供官僚富豪等上层阶级享用的,贫民则无缘涉及;二是按照唐朝的货币制度,布帛和铜钱是两种基本的货币形态,由于铜钱的不足,布帛作为一种货币形式在大多数场合仍长期流通使用;三是政府发行的铜钱远远不能满足市场流通的需要,民间私铸恶钱是一项长期泛滥而政府始终未能禁止的非法行为。布帛的货币职能和私铸钱币的屡禁不止,说明当时的铜钱比较紧张,鎏金钱更是稀有之物,因此,它不可能像普通货币一样进入流通领域。
那么鎏金开元,乾封钱的作用是什么呢?多年来,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认为,它是作赏赐用的,赏赐在历代文献中多有记载,它是统治者笼络人心的惯用手段。西汉时皇帝对大臣多赐黄金,三国和南北朝时则钱与布帛兼用,,唐代主要用绢帛和铜钱。据《唐书玄宗·本记》载:“开元元年九月己卯,玄宗宴王公百僚于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许中书门下五品以上官及诸司三品以上争拾之。”《通鉴·通纪》部分也有关于赐钱的多次记载:出土鎏金开元通宝、乾封泉宝的韩忠节墓,从志文中得知,其“先祖历任官职”,他曾任“河东道节度营田铸钱判官”之职,后“辞赏归于乡邑”。我认为,韩忠节出任铸钱判官时,因功受到皇上赏赐,这两枚鎏金钱由此而来。
那么鎏金乾封泉宝的背部阴刻莲花纹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它与佛教有关。众所周知,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在南北朝时就受到大多数人的敬崇,而李唐统治者出自北朝的关陇贵族,崇尚佛教由来已久,因此,到唐代时佛教进入一个鼎盛期。当高宗还是太子时,他为了给母亲文德皇后“荐福”,即下令修建大慈恩寺,并度僧300人。寺建成后,他效法太宗撰写经《序》,足见他对佛教推崇的一片诚心。到唐高宗时已出现了大量的佛教象征物,而莲花作为佛教的典型象征物之一,在佛教经典和佛教艺术中经常出现,在中国和日本流传很广的《妙法莲花经》就是以莲花命名的。就连大小寺庙里佛和菩萨的雕像也大都离不开莲花,或是高坐莲花宝座之上;或是手拈莲花凝思。因此,刻有莲瓣纹的乾封泉宝更多了一层神秘的宗教色彩。
综上所述,乾封泉宝在钱币史上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对研究唐代货币制度、经济状况及民俗学等有重要意义。鎏金乾封泉宝、开元通宝是一种高贵华美的象征,被朝廷作为赏赐之用。此钱一旦进入民间更被视为珍品,往往当作喜钱用于吉庆场合,或随身佩带以驱邪避灾,保佑平安。被主人视为心爱之物,即使去世之后也不愿离身,作为随葬品永久陪伴。
(2006年10月11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