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绿釉亦称吉翠釉、翡翠釉,是典型的低温釉,以铜为着色剂,最早的实物见于宋代,以后的金元明清都有烧制,由于烧成温度低,胎釉结合不好,故见到的孔雀绿器物多有剥釉现象。至明代早期,这一工艺渐趋成熟。景德镇官窑遗址曾经出土过永乐时期的孔雀绿釉标本,到宣德时期由于采用了二次烧成,釉面脱落的问题得以解决,成化、正德时期都有很精彩的器物传世。至清初,这一品种仍受到欢迎,清三代多有烧制,工艺精湛。孔雀绿釉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无论何代的器物釉面多有细碎的开片出现,釉内有稀朗的气泡。早期器物的胎体瓷化成度很差,有些纯粹就是陶胎,胎色砖红或灰白,以手扣之与瓷胎声音完全不同。孔雀绿釉有偏绿的,也有偏蓝的,一般釉下是以黑彩作画,二者相互映衬,

该梅瓶高26厘米、口颈4.3厘米,口内挂黄釉,近唇口,短直颈,丰肩直腹渐收,至胫足部稍外突,浅挖足,平砂底,可见旋痕,肩部有小片剥剥釉,足部有裂纹。自上而下分三层纹饰,主题纹饰三开光内分别为仕女、文人、独脚站立的仙鹤,间隔之间的空百填绘云气纹。画法极为飘逸潇洒,应为绘画功力不凡者所为。类似的器物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古陶瓷图典》200页收有一件,器型基本一致,只是绘画内容有些区别。此类器物时代风格鲜明,工艺特点突出,绘画风格独特,故鉴定并不难,拍场上亦有成交纪录,是典型的高古瓷器。
(2006年9月1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