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北京陈寅生首创在铜墨盒方寸之内精雕细刻出诗、赋、画、印后,深受文人墨客、达官贵人和文玩收藏者的追捧,京城各家南纸店、文房用具专营店出售的精美刻铜墨盒十分抢手,而名贵端砚却一落千丈。清末《天咫偶闻·卷七》就有记载:“京城墨盒盛行,端砚日贱,宋代旧坑,不逾十金,贾人亦绝不识,士夫案头,墨盒之处,砚石寥寥……”。
时至今

此时我心里已有五分把握,为慎重起见,我给摊主留下一句话:“等片刻后我再来买。”便急忙回家上网查询,得到证实并还获悉:光绪二十四年,孙家鼐以吏部尚书和协办大学士身份掌管学务,主管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时方议变法,废科举、兴学校、设报编书。晚年他积极主张兴办工业,与他人一起创办河南广益纱厂,上海阜丰丰面粉厂,并向启新洋灰公司、北京自来水厂、滦州煤矿等处厂家投资,发展民族工业。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咸丰九年状元,光绪、宣统两位皇帝的老师,清末参加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的名臣书房墨盒,真是可遇难求的瑰宝。那时,我只恨自己双脚奔跑太慢,担心这半个时辰内此盒已落他人囊中,平日去古玩市场需十分钟的路程,我只用五分钟就跑完,一眼瞧见燮臣墨盒还躺在地摊上,便弯腰左手抓盒,右手照价付款。生意成交后,摊主告诉我,今早多人看过此方墨盒,只因买价最多为五块钱(行话,即500元),与卖价相差甚远,所以最后被你看中搞定。
我从此番经历中感悟到:收藏文房古玩需要不断探索进取,不断超越自己,当做到有眼力、有闲工、有缘分、有余钱、有价位后,还要有胆量,能当机立断拍板,那令人赏心悦目内涵文化、艺术的传世藏品,在古玩市场露面时,你才会成为它的新主人。
(2007年1月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