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历史博物馆最近征集到两枚“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的银质徽章,均为圆形,上端都有一作为穿线佩戴用的花瓣形钮。其中一枚直径3.5厘米,厚 0.18厘米,重 13.43克。两面都铸有铭文,正面上方是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是从圣贤道衍生出的一个支派,产生于民国初年的山东省长山县(即现在的邹平县境内),后逐渐发展到东北、华北、西北、江南等地区,成为民国时期影响颇大、独具特色的会道门。此教曾自名为一心堂、大灵山佛教会、大灵山一心天道、大灵山道、一真道、一真圣教、大东亚佛教联合会等14个名称;另外,教外人士还称其为净地会、倾家会、吃干会、赔钱道、长发道等。

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初名为“大灵山一心堂堂”,创始人是山东省长山县人马士维(或写“士伟”)。马士维,字冠英,长山县大丁旺庄人(解放后划为邹平县范城区)。在民国建立后近20年的时间里,军阀混战不休,匪患四起,灾荒连年不断,民不聊生,确似有大劫将来之兆。民众渴望得到拯救,迁居一片乐土。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心堂的宣传兼威吓利诱,打动了许多苦难民众的心。他们把宝押在一心堂上,拜师入道,捐钱捐物。其中许多人变卖掉了所有家产,率父母妻小入道,落个倾家荡产的结局。“大灵山一心堂”是军阀统治下农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面临巨大压力的产物。
1934年5月间,经内政部和天津市政府批准备案,取消“一心堂”名称,改组为“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 1937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该会办理“慈善”,拉拢人心。他们在天津南市施赈,在南京大舞台设收容所,收容难民。日本占领军发给一心天道

这两枚徽章见证了日军侵华的罪恶历史及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投敌卖国的罪恶行径,同时也为研究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实物资料。(摄/田茂磊)
(2007年1月3日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