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关于安诺出土 石印 的争论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星灿

安诺(Anau)遗址我们并不陌生。安特生曾把该遗址出土的彩陶和仰韶彩陶做过比较,得出中国文化西来的结论。20世纪就要结束的时候,土库曼斯坦和美、俄联合考古队在安诺遗址发现了一枚“石印”,这枚据信出土在距今4000年前的刻有文字的“印信”,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李学勤先生已在《中国文物报》撰文讨论(本报于7月4日、8月19日分别刊发了李学勤、水涛两位先生的不同观点——编者注),国内学者当略有所知。2001年7月31日的《纽约时报》(《再思石刻的历史》,作者John Noble Wilford)对有关这枚“石印”的讨论,又有较为详细的报道。现略述如下。

是否文字发掘主持人、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Fredrik T.Hiebert博士认为,石上所刻就是早期文字。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石印”所刻并非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真文字,仅有这样一枚指甲盖大小的石头上的三四个刻符,不足以证明文字系统的存在。Hiebert博士也认可这样的说法。他说:“三四个相互关联的符号在如此古老的中亚发现,这还是第一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似乎就是文字。它们不是随便刻划的符号,也非陶工的记号和纹饰。当然,只有这样一枚印章,现在说它用途如何、代表什么语言、什么意思都还太早。”宾西法尼亚大学古代研究中心主任Holly Pittman博士则认为:“如果说文字是语言的载体,我还不能肯定这个发现就是文字”。“它可能是一个符号系统,而非文字系统。比如一个太阳的符号,虽代表太阳,但并不一定能够发出声音。符号和象征系统虽传达某种信息,但它是否同你我都能理解的口头语言相关,却还是可以讨论的”。鉴于人类表达自己的符号和象征系统早在距今3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末期就已开始,,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距今5000年前就发明了文字,并且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开始用来写作诗歌,所以Hiebert博士认为,中亚人在安诺时代开始使用符号或文字并不奇怪,“他们已经相当城市化,生产力水平很高,有复杂的建筑和金属制造业,计数和符号系统当是他们的生活所需。”

是否汉字这个发现之所以引起东西方学者的共同关注,是因为“石印”刻符与汉字的相似。更奇怪的是它并不与商周文字类同,却与西汉文字绝似。北大的裘锡圭教授和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的梅维恒博士(Victor H.Mair)都持同样的看法。裘先生这样说:“如果不问出土情况,我认为这个发现不会比西汉更早。”但是,梅博士则作了另外的解释。他说:“安诺印章迫使我们重新用一种根本不同的方式考虑中国文字的起源问题。”在他看来,如果这个印章的年代无误,也就是说它的确属于公元前2300年前的遗物,那么中亚甚至更西的文化对中国文字的起源可能产生了某种影响,这种影响远超出我们原来的想象。

Seton Hall大学的中国古文字专家Gilbert L.Mattos博士的认识与此略有不同。他也认为“印章”的刻符确实与中国文字相似。但他承认“这并不说明它代表真正的文字。”这是一项重要的发现,但是目前还难以释读。美国达特茅斯大学的艾兰(Sarah Allan)博士见解与此相似。她说这些刻符看起来确实像汉字,但是她认为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把它们定为“一个确定时代的文字”(a script of a known pedod),持非常慎重的态度。报道还说梅、裘两位教授今夏在北京见面,试图释读这个重要的发现。裘先生推测其中一个符号可能代表谷物(grain),梅博士则因此推测这枚印章是用来计算粮食的数量单位的,也许代表“五”什么的。考古学家认为该印章出土在据信是该农业社会行政中心一部分的一间房屋里,这种见解与上述推测正相吻合。梅博士坚持认为这个发现与中国有关,他说他在中文杂志里找到新疆出土的一枚尼雅印章,无论大小和字形都与安诺的发现相似。但是这枚印章似乎也属于西汉时期,不过他说20世纪60年代发现的这枚印章的出土情况缺乏详细记录。

地层是否有误地层是一切讨论的基础。因为如果是晚期的混入,那么说“石印”刻符属于汉字系统,自不奇怪。因为途经该地区的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汉代的遗物可能遗留在这个古老的遗址上。也有的专家认为不排除今人作伪以欺骗考古学家的可能性。但是Hiebert博士认为不存在脱层和作伪的可能:“我确信这是一枚刻有某些符号和文字的印章,关于地层和发现该物的方法不存在任何问题。”他在宾大的同事听过他的解释,也相信这枚“印章”确实属于公元前2300年前的遗物,没有证据显示这个被泥污包裹的文物(dirt-encrusted artifact)是通过老鼠洞什么的误入早期地层,或者由骗子直接从文物市场得到并扔到古老的地层中去的。更要紧的是,考古学家此前在这里从没有发现过与中国汉代有关的任何遗物。

安诺遗址在1904年美国人攀伯里(Raphael Pumpelly)发掘之后相当一段时间里,它及卡拉库姆沙漠地带其他遗址的考古发掘由前苏联学者垄断。Hiebert博士据说是继攀氏之后在这里发掘的第一个美国人。他的联合考古队证实,安诺遗址是公元前2200年文化扩张进入干旱盆地(依赖绿洲灌溉农业)之前,山前地带仅有的大型聚落之一。这个文化目前被称为“Bactria Margiana考古学文化(Archaeoolgy Complex)”,扩张之后仅数百年便消失了。此前的研究显示,该文化有设防的大型城市中心,有发展灌溉系统的行政力量,有能力购买彩陶、珠宝和青铜器等物。如果这个“印章”的发现年代无误,说明该文化也发展出文字或者前文字(Protowriting system)系统,因此有些学者认为这是一个失落的古老文明。

工作展望尽管发掘者确认地层没有问题,但是因为这项发现目前还是孤例,所以不少学者鼓励Hiebert博士开展更多的工作。宾大博物馆退休馆长Robort Dyson博士叫着Hiebert博士的小名这样说:“很好,Fred,去发现一百个这样的东西。”这大概也是所有讨论者共同的看法。据说,Hiebert博士也正准备调整发掘方法,在印章发现的地方扩大发掘面积并继续向下发掘,以期发现更多类似的遗物。

我们认为,在没有更多证据之前,还很难把它与汉字特别是汉字的起源联系起来,甚至连称为“印章”都很勉强,因为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它的用途何在。当然,考古上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我们期待着有更多新的类似的发现。

(10月24日于哈佛)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