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四年(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平即位,为报齐破国之仇,筑碣石宫招纳天下贤士,时有齐国邹衍、魏国乐毅等纷至沓来,这是有史可考北京石景山区最早的历史。《史记·乐毅报燕惠王书》,记述了乐毅伐齐,不受王封,因谗不归的历史悲剧。报燕王书中有“齐器设于宁台,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乎室”之句。记载了乐毅破齐大胜,不仅缴获齐器,也将当年被齐掠去的燕鼎悉数收回,燕特设三宫陈放。《光绪顺天府志》:(蓟)县西四十里——旧有宁台、元英、室宫近此。在北京史研究中不少专家学者多方论证燕之上都及三宫皆在石景山区境内,可惜一直苦于无实物佐证。石景山区的文物爱好者在寻找三宫遗迹中作了不少努力,然一直未果。2000年10月,一名文物爱好者在寻找古燕国遗迹中,于金顶山巅偶然发现了一片大型古建筑遗址。
金顶山地处北京石景山区中西部,系永定河谷冲击扇东北侧残留的一座孤立的石质岛山,主峰海拔140.5米,山体由砂岩、页岩构成。北枕西山延伸的小西山余脉,南瞰永定河,西近模式口古隘口、梁山之地,东距老山约十余里,山北有苏武庙,山南为清礼康亲王崇安、礼恭亲王永恩之葬所。金顶山在明之前名狼山或琅山,相传因山南原有九龙观,以琉璃作顶,艳阳高照时,金光熠熠,因之得名;又一说,因礼王坟宝顶金井在山南,以金井得其名;又传说山顶原有铁铸鼎,故又名金鼎山。
金顶山周边环境独特,主峰略呈方形,犹如覆斗,峰顶平缓,南北各有一小山相连,西北、东及东北各有一山与主峰相对,形成拱卫状。山顶上曾有抗战时日军修筑的炮楼,故遗迹已夷平,但山巅沿山坡自下方圆80米的范围内,散布着大量的古建残件,南坡遗存甚厚,达到1米左右,有青砖、夫砂红陶、灰陶罐残片等,所见板瓦宽在30厘米左右,凹面内为布纹,并有施圆当的的筒瓦,所见二件,一为卷草纹,另一件是残存的大型文字当,十字格纹分为四区,阳文小篆,还能辨出“吉羊”二字,并在遗址东侧拾到铁质工具一件,一端有刃,另一端是长方形插口,与老山汉墓出土的铁锸相似。笔者曾就此求教于史树青先生,史先生认为是典型的汉代器物,与老山汉墓考古队的同志一同踏勘,就出土的器物认为大部分应属汉代,时代与老山汉墓相近,根据地形地貌及散落的瓦片看,这是一座建于山顶的汉代时类似宗庙的古建,沿山形走势,另有一道垣墙,时代应晚于古建建成的年代。
《水经注》卷十四:“首受水於戾陵堰,水北有梁山,山有燕刺王旦之陵,故以戾陵名堰”。堰建于魏嘉平二年(250年),假设梁山即今黑头山,而金顶山恰在粱山与老山之间,又北魏时梁山之名其范围可能包括今石景山、黑头山、四平山、金顶山,而金顶山下的龟山与金顶山有什么关系呢?金顶山如果确是汉代的一处宗庙,它与战国时燕三宫有无继承?又与戾陵、老山汉墓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如以上都成立的话,那么汉代时金顶山一带很可能是蓟城之西一个祭祀、-活动的中心,当然这一切还有待于今后的考古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