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始皇陵考古队发掘了秦始皇陵园K0006号陪葬坑,发现了一辆木车、12尊陶俑和大量马骨。现在已经清理了坑内马骨堆放区东西两侧的骨架。这些骨架的保存状况不好,头骨均已压扁,其它骨骼绝大部分都已压碎,西侧的一部分马骨还遭受过水流的扰动,相当凌乱。现在马骨的阶段性清理工作已经结束。考虑到今后就地陈列的需要,清理出来的马骨都不能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袁靖研究员在发掘现场对这批马骨进行了鉴定和观察。我们在鉴定时努力做到尽可能地确认骨骼的部位、左右,测量颌骨、牙齿和肢骨等。经过整理和研究,我们发现这些马的性别、年龄、身高及摆放位置等均有特点,这里提出来进行讨论。
我们判定公马和母马的特征主要依据是其犬齿的有无、盆骨的形状、盆骨荐耻径和横径的大小等。如公马全部有犬齿,母马只有2—3%有犬齿。公马盆骨前口呈半椭圆形,母马约呈圆形。公马盆骨荐耻径平均约为187.5、横径约为200毫米。母马盆骨的荐耻径和横径大致平均都为230—240毫米。如果公马在幼年时被阉割,那么它长大后的特征就与母马相似。K0006号陪葬坑里可以确认犬齿有否的马上颌有3副,均发现有犬齿;可以确认犬齿有否的马下颌有6副,其中5副有犬齿,1副没有有犬齿。可见有犬齿的马占据绝大多数。西侧坑中发现有4副马的盆骨,其中盆骨1(我们现在的编号,下同)的前口呈半椭圆形,其荐耻径为195毫米,横径因盆骨破碎,无法测量。盆骨2的前口呈半椭圆形,其荐耻径为150、横径为160毫米。盆骨3的前口呈半椭圆形,其荐耻径为160、横径为170毫米。盆骨4完全破碎,无法测量。从这4副盆骨的特征和测量数据看,明显属于公马的范畴。因此从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犬齿和盆骨这两个方面分析,当时放置在这里的马绝大多数是公马,至于那匹没有犬齿的马是被阉割过的公马还是母马,依据现有的骨骼状况很难作出判断。
秦始皇陵园兵马俑一号坑发现的马均是拉车的,其左右骖马、左右服马都是制成被阉割过的。我们从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只有阴茎,没有睾丸(图一)。铜车马陪葬坑出土的铜车马中拉车的左右骖马、左右服马同样也是制成被阉割过的。我们从图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这四匹马均只有阴茎,没有睾丸(图二)。兵马俑二号坑里发现的马有拉车和骑乘两种,其展厅里陈列的那匹用于骑乘的马是公马,它的生殖器除阴茎外,还有睾丸(图三)。由此看来,当时为了陪葬安放在这里的陶马和铜马依据性别可以区分为两类。一类明显地表现出其是被阉割过的公马,如一号坑里拉战车的陶马和铜车马陪葬坑中拉车的马。另一类则明显地显示出其是没有被阉割的公马,如二号坑展厅里陈列的那匹用于骑乘的马。这种没有阉割过的陶公马在性别上与我们在K0006号陪葬坑中看到的马骨是同样的。换言之,二号坑陶马中存在的公马与K0006号陪葬坑放置一定数量的公马互相印证,证明当时确实使用没有阉割过的公马。
日本学者佐原真曾就秦代马匹阉割的问题询问过中日有关学者,他们有的是长期在秦兵马俑坑进行发掘和研究的,有的是多次到中国进行过学术交流的。据他们所言,秦兵马俑坑的马都是阉割过的。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即毫无疑问在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坑里有一定数量的陶制的或真的公马存在。如果作进一步的推论,当时拉车的马可能都是阉割过的,而非拉车的马,如用于骑乘的战马可能未经阉割。我们认为其阉割和不阉割都是有意而为。这个发现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养马技术、用马制度等都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对K0006号陪葬坑里出土的马骨架进行了仔细地观察,发现所有肢骨的关节部都已全部愈合。这些马上下颌的后臼齿也已全部萌出,依据可以观察到的门齿的磨损状况,可以判定马的年龄都在10岁以上,属于老马,可见这些马都是被长期使用过的。当时是为了陪葬而将它们杀死的。相比之下,山西曲沃曲村遗址战国时期的祭祀坑里发现多用6—8月龄的小马祭祀。新疆和静察吾呼沟口相当于西周至春秋时期的一号墓地里随葬马头相当普遍,到了属于东汉时期的三号墓地里随葬马头的数量有所减少,但无论马头是多是少,这些马的年龄大多不到1岁。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除了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坑以外,其它地方在祭祀或随葬时大量使用幼马或年龄很小的马,似乎其用马仅仅是为了某种象征,只要是马即可,不论其年龄是否幼小。而在秦始皇陵园K0006号陪葬坑里陪葬的马都选择用老马,不见小马或青壮年马。自春秋早期一直到战国中期,一些秦墓中除殉葬车马以外,还殉人。到战国晚期,依然可以发现殉葬车马的实例,但殉人再也没有发现。秦兵马俑坑里众多陶俑的面相因人而异,有的学者推测他们是模仿当时的真人而作。可见那时用活人殉葬的习惯已经改变为模仿当时的活人制成陶俑殉葬,但是,将真马殉葬的习惯似乎仍然在延续。不过这些马真的是当时实用的马,还是专门选择一些老马来凑数,依据现有的资料还不能作出肯定的结论。
这次在K0006号坑里发现的马骨过于凌乱,我们虽然对一些肢骨进行了测量,但是依照这些数据还不能推测当时这些马的身高、体长等。我们发现,秦始皇陵园兵马俑坑一号坑内骖马和服马的身体通长为206厘米左右,通头高165厘米左右,通肩高132厘米左右,前肢高77厘米左右,后肢高82厘米左右。秦始皇陵园东侧上焦村马厩坑曾出土一批秦马的骨骼。经实测,马的高低、长短和头部各处的比例,与一号坑出土的陶马相似。由此,我们推测K0006号坑里的马的尺寸也与兵马俑坑里的马相似。似乎不是那种高头大马。
尽管K0006号坑里的马骨架比较凌乱,西侧的马骨架还明显地遭受过水流的扰动,但是全部马的盆骨都位于坑南部,可见当时的马都是头朝北放置的,这和同一坑里绝大多数陶俑的面向均朝北相同。K0006号坑的北面为秦始皇陵。
我们通过鉴定和研究,证实秦代使用的马至少包括阉割的公马和未阉割的公马两种;当时殉葬马的年龄有一定的讲究;其马种似乎属于小种;它们是面向秦始皇陵排列的。
中国文物报2001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