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汉墓和汉墓群之多冠诸所有历史时期,几乎在每个地区的考古调查都能发现汉砖、汉瓦的残块。但是,调查发现完整的汉砖特别是大型的作为墓门门框使用的大型空心柱砖,却是我们的幸运。2003年冬天我们在偃师灰嘴遗址发掘期间,在距离灰嘴东址南约700米的双泉村土地庙前,偶然发现了一块基本完整的门柱砖,虽然该地区汉墓众多,但是没有人愿意告诉我们这块砖的来历;根据我们的判断,它是一块刚刚出土并辗转运送到这里的汉砖。

色青,中空,残长125厘米,总宽34厘米,其中支撑门楣的部分宽约8厘米,掩护门轴的部分宽约4.5厘米,厚13厘米。根据形状,推测应该是左侧的门柱。砖的前后都有图案,前后虽造型、戳印深浅略有不同,但显然是同一个构图模式。先看前面的构图,顶端是一对双层的门阙,上面各有一个长尾的凤鸟,尾巴分叉,口里似乎还衔着什么。下面是一对菱形格图案;再下则是一对文吏,吏戴冠,面向门中,身体略前倾,手里拿着叫不出名字的什物;再下面是一辆疾驰的马车,单马,车里坐两人;其下是一条与马车背道而驰的巨龙,龙的下方是一对辅首,再下则分别为菱形格和方格图案。
再看背面的构图。最上端也是一对门阙,其上各有一只凤鸟,但是这对凤鸟的造型与前者略异,尾巴似孔雀,口里也没有衔物,形态略瘦,显然与前面的同类图案不是由同一个模子戳印印而成。下面的文吏也面向门中,衣饰略不同,与前面人物相比,腰前多了三个带状物,衣服的下摆上有两道完整的横向饰物;马车略同,却朝门框的方向奔驰,与前面马车的方向相反。龙头朝向门中,也与正面的龙反向。因此,虽然门框前后的构图略同,但是很可能前后两面不同分区内的图案完全是由不同的印模戳印而成。空心砖图案前后不同的原因,虽然很难排除是基于礼仪的要求,但也完全可能是因为技术层面上的需要——只要是同类的、大致相同的模子,随手拿来就可以使用吧。今天河南偃师农村葬仪中屡见不鲜的随意和草率,比如把死者的名字写错,把随葬品潦草地放置在洞室墓的门口等等,似乎都可以为古代的草率作注(陈星灿:《河南偃师灰嘴村现代埋葬风俗调查》,待刊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队制作拓片,特此向钱国祥队长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