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通州区武夷花园二期(月季园住宅小区)项目考古发掘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东至六环路,南邻通胡大街,西至武夷花园紫荆园,北邻运潮减河。此施工项目区域古属汉代潞城所在地。为做好该项目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在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和北京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积极协助下,10月31日—11月30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此项目区域进行了发掘保护工作。
此次发掘的总面积约1500平方米,共清理墓葬13座,窑址1座,水井2眼。根据该区遗存的层位关系、形制特点及出土遗物,时代初步定为汉代和清代。
13座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南北向。汉代墓葬11座,皆为长方形砖室墓,且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等主要部分组成。由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墓葬形制分为单室墓(4座)、双室墓(2座)和多室墓(5座)。双室墓分为前、后室;多室墓分为前、后和耳室等。部分墓葬现存有券顶、棺床或器物台等。墓砖均为泥质灰砖,分为长方形素面砖及方形花砖。墓室多采用底部错缝平砌2或3层横向平砖的砌法,其中M10底部错缝平砌6层砖,较为特殊,该墓规模较大,等级较高。四壁起于铺地砖之上。大部分墓门为拱顶、单券或双券。葬具皆已腐朽无存,部分保留有棺床痕迹,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大部分已不存。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多数为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分为实用器(罐、盆、盘、壶等)、模拟明器(灶、仓、井、猪圈等)和俑(动物俑)。铜器有带钩、铜饰、铜钱等。此外,墓葬还出有银环和铁器。
M12为此批汉代砖室墓中比较典型的一座。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南部,整体形状呈“甲字形
通州区武夷花园二期 ( 月季园住宅小区 ) 项目考古发掘区位于北京市通州区潞城镇,东至六环路,南邻通胡大街,西至武夷花园紫荆园,北邻运潮减河。此施工项目区域古属汉代潞城所在地。为做好该项目区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在通州区文物管理所和北京武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积极协助下, 10 月 31 日 一 11 月 30 日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此项目区域进行了发掘保护工作。
此次发掘的总面积约 1500 平方米,共清理墓葬 13 座,窑址 1 座,水井 2 眼。根据该区遗存的层位关系、形制特点及出土遗物,时代初步定为汉代和清代。
&形”。由于盗扰严重,墓室已残。墓口距地表0.3米,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室和东、西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方形斜坡状,南北长6.9、东西宽0.8—0.84、深2.3、坡长7.04米。甬道位于墓道的北部,长方形砖室三重券顶,已残;总长1.96、前宽1.94、后宽0.94—0.96、券顶高1.2米;券顶上影壁长1.6、宽0.2—0.26、高0.24米。甬道封门长1.12、厚0.16、残高1.4—1.5米。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54、宽2.36—2.46米;四壁残高0.2—1.5米;墓底距地表2.26米。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长2.64、宽2.04米;四壁残高0.44—0.8米;墓底距地表2.3米。东耳室位于前室东部,长方形砖室券顶,低于前室0.12米;门宽0.9、进深0.6、券顶高0.86米;耳室长1.2、宽1.08、券顶高1.5米;券顶上影壁长2.08、宽0.14—0.24、高0.22—0.32米。西耳室位于前室西部,长方形砖室三重券顶,已残,低于前室0.12米;长1.12、宽0.96—0.98、券顶高1.32米。墓中仅在后室东北部和西部发现一个残头骨和几块肢骨,葬具葬式不详。随葬器物中铜器有指环、带钩、铜饰、铜钱;陶器有器盖、盒、灯、盆、盘、井、奁、灶、锅、甑等。
清代墓葬2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M2为2人合葬墓,M3为4人合葬墓。葬具为木棺。随葬器物有釉陶罐、青瓷罐、银簪、铜簪、铜钱等。
窑平面近椭圆形,南北向,顶部及窑门已被破坏。总长8.46、宽3.64—4.2米。由操作坑、火门、火膛、窑室和烟道组成。窑内填土较杂,窑顶塌落后留有红烧土及青结块、乱砖块等杂物,底部出有细绳纹残砖。根据该窑的形状、结构及窑室内包含物,初步推断其为汉代时期烧制砖所用的一座窑址。2眼水井均为圆形竖穴土圹砖券井,口小底大。其中,J1口距原地表3、底距原地表6.3、口径0.87、土圹径3.2、底部圹径3.72—3.88、内径1.14—1.18米。周壁用青砖残块错缝平砌,壁有水锈,厚0.15—0.2米。由井内堆积及包含物并结合井的结构特点分析,其应为辽金以后饮用水井,延续至清代时期。
此次发掘清理,对了解本地区古代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北京地区两汉、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张智勇 刘风亮 郑旭生)
2006.12.2213 座墓葬分为竖穴土坑墓和砖室墓,南北向。汉代墓葬 11 座,皆为长方形砖室墓,且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和墓室等主要部分组成。由于墓主人的身份等级不同,墓葬形制分为单室墓 (4 座 ) 、双室墓 (2 座 ) 和多室墓 (5 座 ) 。双室墓分为前、后室;多室墓分为前、后和耳室等。部分墓葬现存有券顶、棺床或器物台等。墓砖均为泥质灰砖,分为长方形素面砖及方形花砖。墓室多采用底部错缝平砌 2 或 3 层横向平砖的砌法,其中 MIO 底部错缝平砌 6 层砖,较为特殊,该墓规模较大,等级较高。,四壁起于铺地砖之上。大部分墓门为拱顶、单券或双券。葬具皆已腐朽无存,部分保留有棺床痕迹,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大部分已不存。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多数为陶器,以泥质灰陶为主,分为实用器 ( 罐、盆、盘、,壶等 ) 、模拟明器 ( 灶、仓、井、猪圈等 ) 和俑 ( 动物俑 ) 。铜器有带钩、铜饰、铜钱等。此外,墓葬还出有银环和铁器。
M12 为此批汉代砖室墓中比较典型的一座。该墓位于发掘区的东南部,整体,形状呈“甲字形”。由于盗扰严重,墓室已残。墓口距地表 0.3 米 ,由墓道、墓门、甬道、前、后室和东、西耳室组成。墓道为长方形斜坡状,南北长 6.9 、东西宽 0.8 — 0.84 、深 2.3 、坡长 7. 04 米 。甬道位于墓道的北部,长方形砖室三重券顶,已残;总长 1.96 、前宽 1.94 、后宽 0.94 — 0.96 、券顶高 1. 2 米 ;券顶上影壁长 1.6 、宽 0.2 — 0.26 、高 0. 24 米 。甬道封门长 1.12 、厚 0.16 、残高 1 , 4 — 1. 5 米 。前室平面呈长方形,长 2.54 、宽 2.36 — 2. 46 米 ;四壁残高 0.2 — 1. 5 米 ;墓底距地表 2. 26 米 。后室平面呈长方形,长 2.64 、宽 2. 04 米 ;四壁残高 0.44 — 0. 8 米 ;墓底距地表 2. 3 米 。东耳室位于前室东部,长方形砖室券顶,低于前室 0. 12 米 ;门宽 0.9 、进深 0.6 、券顶高 0. 86 米 ;耳室长 1.2 、宽 1.08 、券顶高 1. 5 米 ;券顶上影壁。长 2.08 、宽 0.14 — 0.24 、高 0.22 — 0. 32 米 。西耳室位于前室西部,长方形砖室三重券顶,已残,低于前室 0. 12 米 ;长 1.12 、宽 0.96 — 0.98 、券顶高 1. 32 米 。墓中仅在后室东北部和西部发现一个残头骨和几块肢骨,葬具葬式不详。随葬器物中铜器有指环、带钩、铜饰、铜钱;陶器有器盖、盒、灯、盆、盘、井、奁、灶、锅、甑等。
清代墓葬 2 座,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M2 为 2 人合葬墓, M3 为 4 人合葬墓。葬具为木棺。随葬器物有釉陶罐、青瓷罐、银簪、铜簪、,铜钱等。
窑平面近椭圆形,南北向,顶部及窑门已被破坏。总长 8.46 、宽 3.64 — 4. 2 米 。由操作坑、火门、火膛、窑室和烟道组成。窑内填土较杂,窑顶塌落后留有红烧土及青结块、乱砖块等杂物,底部出有细绳纹残砖。根据该窑的形状、结构及窑室内包含物,初步推断其为汉代时期烧制砖所用的一座窑址。 2 眼水井均为圆形竖穴土圹砖券井,口小底大。其中, J1 口距原地表 3 、底距原地表 6.3 、口径 0.87 、土圹径 3.2 、底部圹径 3.72 — 3.88 、内径 1.14 — 1. 18 米 。周壁用青砖残块错缝平砌,壁有水锈,厚 0.15 — 0. 2 米 。由井内堆积及包含物并结合井的结构特点分析,其应为辽金以后饮用水井,延续至清代时期。
此次发掘清理,对了解本地区古代历史及其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研究北京地区两汉、清代墓葬的形制特点、丧葬习俗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来源:中国文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