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周科 李卫疆)艾斯克霞尔,系维语“破旧的古城”之意。其位于哈密地区的魔鬼城正中。哈密魔鬼城,号称太阳对面的雅丹。这里活跃着西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也留下了许多神秘的传说和不解之谜。而艾斯克霞尔古城堡的发现,正一页页地揭开三千年的魔鬼猜想。
沉静,只有风吹过呜咽的声音。仰望,古城堡逾越千年的苍凉。
走近魔界里的皇宫世界
从哈密出发,向西南方向前行,一路经过二堡、四堡、五堡,就到了哈密雅丹地貌地质生态公园(即哈密魔鬼城)。
魔界的大门正式向我们敞开。一场大雪,却在这里留不下丝毫痕迹。一望无际的戈壁瀚海,汽车渺小如一粒细沙。风塑山形,山显风威,山形如龟群、如奔马、如屏风……向里开去近20公里,山时隐时现,就如海市蜃楼一般,正待你恍惚之间,司机猛一刹车,抬眼,一座古城堡赫然映入眼帘。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仰望这古老神秘的城堡。艾斯克霞尔古堡,位于一处高24.5米的陡峭崖壁上,巧妙的修建在天然雅丹地貌之上,远远看去与雅丹完全融为一体,极为隐蔽。司机介绍,这里是魔鬼城的心脏,也是曾经生命过往的地方。
下车,踩在绵绵的细沙中,任清风拂过,有一丝声响,有一丝冷意,就如同眼前这座冷峻的皇宫一样。这座魔界的皇宫坐南朝北,为上下两层。由土坯垒成,高约10米,长约30余米,现大部分已倒塌,但残缺的部分依然气势非凡。当地人传说这里曾是魔鬼居住的宫殿,幽灵时常走出艾斯克霞霞尔古堡,去荒原上游荡,吃掉偶尔闯入的羊群。
聆听古老城堡风的呜咽
城堡前是一片环形的沙丘,向导告诉我,在这些沙岩中可以发现亿万年前侏罗纪时期犀牛、恐龙、始祖鸟等古生物化石以及早石炭纪的珊瑚化石。沙丘和城堡之间有一道沟壑,就仿佛护城河一样。跨过这道沟壑,就算步入“皇宫”了。
残城碎瓦,古城下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紫红色瓦片,据说这些瓦片与古城同龄。于是乎,我俯腰拾起一块瓦片,就已经捡起了千年的沧桑。脑海掠过的还有1300年以前的那个坚忍不拔的取经者。把陶片贴在耳边,那穿越千年的驼铃声,会激荡你的心魂。
古城已经看不清门的方向,只有东面有45度土坡可以攀上。北面残墙断壁上留有用于防御或警戒时用的“瞭望孔”。风将城墙削得格外陡峭,有时脚踩的土块有一半都已悬空,最让人恐惧的是,当你零距离的触摸古堡,会突然的出现一块利爪挖过的土坯。向导介绍,那是狼留下的痕迹。
冷风吹过,像是魔鬼呜咽的声音。城堡上异常的阴冷。这里的土坯被风化得异常狰狞,手不知不觉中就可以摸到像巨牙般的土块。最高的一间4平方米的房间里竟然还有草垫子,只不过和灰土融为一体。轻轻地拨开草席,一块手指大小、被风蚀的骨头露了出来。
“那可能是欧罗巴人的骨头。”向导半开玩笑的说:“在城堡东北方向几十米处,有一片古墓地,出土的3000年以前欧罗巴人的尸体,其毛发、肌肉以及衣饰犹存,皮衣、皮靴依然完好。”原来由于这里极度干旱,人被埋葬后会迅速脱水成为干尸,且历经几千年依然保持完好。
体味三千年的风雨沧桑
这里竟然有3000年的文明,这让我们吃惊不已。
据当地人介绍,艾斯克霞尔城堡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驿站。但据专家推测,这个城堡自青铜时代至汉唐明清都在使用,这一切需从四年前说起。
2001年12月底,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哈密地区文物管理所经过5年艰苦的艾斯克霞尔墓葬的考古工作,公布了惊人的发现:哈密在3000年前就已和中原文化交流频繁,是古代西域与楼兰、高昌齐名的繁华名城。
哈密自古就是联系中原及欧亚各国的纽带,古丝绸之路的大海道便由魔鬼城穿越,无数中外商队和旅行者越过茫茫大漠,翻过白雪皑皑的天山,“无数铃声越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便是当时丝绸之路的写照。
而当时的艾斯克霞尔墓葬考古,无疑是为哈密历史打开了一扇门。据有关资料介绍,艾斯克霞尔墓葬所处的沙梁南高北低,环绕在星罗棋布的“雅丹”土丘中,古墓共30多座,面积约1400平方米。
考古专家认为,艾斯克霞尔墓地的年代在距今3100年前。因为墓室中随葬有大量与畜牧经济有关的毛纺织品、皮革制品、骨角器、砺石、铜刀等,说明当时的畜牧经济是比较发达的。除畜牧业、农业外,古代艾斯克霞尔有较发达的毛纺织品、皮革加工业、木器加工业等。毛线帽、彩条纹衣裤编织细密、缝线考究,可见纺织、染色、缝纫等技术达到较高的水平。艾斯克霞尔古城或许在当时是城郭外的一站。
尘归尘,土归土。如今的哈密踏着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而艾斯克霞尔古城却经过三千年的风雨轮回后,独留荒芜。
艾斯克霞尔,未知的神秘等待人们去猜想。
稿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