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通讯员 潘先萍)近日,我去了莎车县城东北隅的阿曼尼莎汗陵墓群。
据县文化馆的同志介绍,在这片沙丘之下埋葬着16世纪初到17世纪末叶尔羌汗国的12代王朝的国王和他们的王室。要不是陵园简陋的木栅门上挂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我真不敢相信在这片荒凉的土丘下沉睡着的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叶尔羌汗国创始人苏勒坦·赛依德汗和他的后裔们。此刻,冥思中的我仿佛站在一条历史的长河之上,隐约听到了从西域的古战场上传来金戈撞击、战马的嘶鸣声;听到了从汗王宫里传来的阵阵婉转悠扬的歌舞声。我发现我原本站在一个高高的历史浓缩堆上,惊讶地目睹了叶尔羌汗国在经历了100多年的兴衰之后,瞬间便被历史洪流淹没得无影无踪的全过程。
我定睛望着这一排排按照伊斯兰教风俗砌成“摇篮”形的坟墓,墓穴之间偶尔长出一丛丛红柳和几根枯黄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曳。
在陵园管理人员的带领下,我们来到阿曼尼莎汗墓前,据这里的民间传说,阿曼尼莎汗(1533——1567年)是叶尔羌汗国第三代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的妃子,她出生于提孜那甫河畔的夏河塔塔尔村(今莎车县喀拉苏乡夏甫吐鲁克村)一个民间艺人的家里,8岁丧母,靠父亲马合木提给人家弹唱和给“巴依”打柴、割草维持生活。她读了两年小学后随父亲学弹唱,从小天赋很高的她14岁就会作诗编曲,正因为她的聪慧和美丽,在一次偶然的机会被汗王看中后选入宫中为妃。阿曼尼莎汗进宫后借着所处的优越条件,使她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很快成为汗王宫里一位有名的诗人和音乐家,深受汗王的宠爱。她在宫中自编、自弹、自唱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和著作,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有《乃斐斐斯诗集》,有关女性伦理的有《美丽的情操》,有关诗歌、音乐、书法评论的有《心灵的协商》等。
阿曼尼莎汗一直受到维吾尔族人民的热爱与崇敬的主要原因还不在此,主要是她对民族音乐木卡姆的研究与整理所作出的杰出贡献。阿曼尼莎汗出身贫寒,从小就喜欢民间歌舞曲调,她借助自己的特殊身份努力说服汗王,最终得到了阿不都热西提汗的默认。经过数年的努力,她把流传下来的口头民间诗歌木卡姆进行分类和编组,剔除其中混杂、重复、晦涩、难懂、宗教色彩过浓的一些词句与章节,代之以具有时代精神和充满生活气息、符合群众口味、琅琅上口的新歌词。同时她还把新整理出来的木卡姆按照当时维吾尔族群众喜闻乐见的“琼乃合曼”、“达斯坦”、“麦西来甫”等民间曲调格式进行改编融会,较好地弘扬和丰富了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并很快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中,阿曼尼莎汗只不过是一名汗王的妃子,无地位可言,但经过1000多年历史的沉淀以后,她的声誉却远远超过显赫一时的国王,成了人们心目中的偶像。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