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谢中)沉睡在新和县西南22公里的玉奇喀特古城,近年来备受考古界的关注。今年3月,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田卫疆、研究员仲高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平,经过考察后得出初步结论: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当年应卒于玉奇喀特古城。那里应是西汉末年西域都护府所在地。
深秋的一个下午,记者随新和县主管文物保护工作的副县长邢春林一同前往玉奇喀特,寻访古城的故事。如果不是与内行同行和路边“玉奇喀特古城”招牌的提醒,很难让人想象那就是盛极一时的西域都护府。“玉奇喀特”,在维吾尔语里是三重城的意思,由外城、中城和内城三道城郭组成。如今的三重城已经被棉田所取代,遗存的城墙也不像新疆地区其他古城那样残垣断壁仍显昔日辉煌,平塌的城墙杂草丛生。附近收获的农民,只知道那块土地的肥沃。
在邢副县长的眼里,玉奇喀特是块宝地。他不止一次地来到古城,每一次都有新的发现。这一次,当然希望不虚此行,从中找到更有价值的线索。我们走进内城,站在中心位置,仿佛把久远的繁华尽收眼底。邢副县长曾经走访过许多当地百姓,对古城的说法不一。
据尤鲁都斯巴格乡吐尔艾日克村72岁的村民吾斯曼·努日介绍,我们脚下所站的位置,原来有一口井,里面藏了很多宝贝。这座气势恢弘的三重城就是为藏宝而建的。从前,有一个人到井里打水。刚打开井盖,井水便喷射而出,后来再也无人敢到井里取水了。也有人说,内城的城堡很高,是当时高官及其家眷居住的地方,是周边古城的中心城。
68岁的艾买提·夏衣丁回忆说,“文革”以前,在内城的北面还有两扇木制的的大门,可惜遭到了破坏;还有人在古城里挖出过煤块和一块长50厘米、宽30厘米、厚20厘米的大土坯,一个人根本抱不动,上面清晰可见打坯人留下的手印。
1917年出生的加玛力·斯迪克,父亲105岁时离世。他听父亲说,那时的古城是建在沙包上的,到处长满了茂密的红柳。他们打柴都不用远走。原先,外城与内城之间有二三米深的水。有人见城内的土质肥沃,就在城里种了地。后来因为泛碱,种地人就把外城北面挖了个大口子,把碱水排到了城外。加玛力听父亲讲,200多年前,此城还住有四五百人。到了冬天,他们就到不远的库木吐喇千佛洞居住,春天再返回古城。
循着这一个个传奇故事,我们从内城走到中城,沿着城墙走了一段,邢副县长果然有了新发现:“快来看,是兽骨还是人骨?”仔细一看,露在城墙外面的部分像是人的骨头;再往前走,又发现了-的大型动物牙齿化石。或许,这就是我们此行的最大收获吧。在这座长1450米、宽800米的古城内,这个发现与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黄文弼的考古发现相比,简直不值一提。1928年,黄文弼教授在对此地的考古发掘中,除收集了大量的汉代遗物外,还发现了西域都护李崇的铜印,印背钮呈半圆形,底镌刻篆书,以及“常公之印”(一说是汉代职官——当户的铜印)等重要文物。1953年,人们又在此发现了“汉归义羌长印”。正是这两枚印章的发现,为确定玉奇喀特古城的性质提供了重要的文物依据。
我们站在中城望外城,心头感慨万端。在为古人惊叹的同时,也为今人呼唤:保护玉奇喀特古城刻不容缓。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