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迪化三角地中山路东段的茂林宏杂货店,乃天津杨柳青人李树青开设,其中经营的烟有卷烟、雪茄烟苏联、软嘴烟、旱烟、烟丝、莫合烟等。
莫合烟。我小时候问老辈人,为什么称莫合烟﹖答:莫(mo),无。没有装盒、没有成形的散烟,故俗称莫合烟。比语是无稽之谈呢,还是毋庸置疑呢﹖又言:“莫合”,俄语,音译。无可稽考。维语:塔玛卡。进入乌鲁木齐的莫合烟产地可分三地:一、苏俄进口的,有一种是小纸包“松鼠牌”;第二、伊犁和外地区的;第三、迪化地产的。
莫合烟在乌鲁木齐市场上的出现,据说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老迪化人吸莫合烟者多以报纸卷烟,以苏联报纸为优,当然也有用有光纸的。群众中还编有卷莫合烟的顺口溜民间传说不一: “报纸二寸,捏上一撮,双手紧卷,指头要捻,唾沫来沾,叼在嘴上,火柴去点,吞云吐雾”。莫合烟物美价廉,携带方便,在那个时期很受烟民的欢迎。
莫合烟系烟草制成品之—种,其加工由手工而改进到机械。如进入迪化市场的伊犁莫合烟,顶盛时有伊犁四大公司,上个世纪40年代有小包装,每包250克,其它多为散装。一般可分为劲大的,劲小的,掺绿叶的,使得莫合烟黄绿相间。前辈老人讲:其加工程序:将烟秆上下两端摘除,把中间部位粉碎,用少许清油焙炒,守住火候,焙成*,加工而成。还有不掺绿叶的。按老辈人的说法:伊犁莫合烟,因水土、气候、种植和独特的加工工艺,吸烟者尽人皆知,如特级的 莫合烟,颗颗如小米粒,色金黄,吸时味道纯正,消费者都认这个品牌的知名度。
对最早种植莫合烟的说法,社会流传的:一说,归国华侨从苏联引进种植烟草草;一说,清朝时锡伯族军人将烟种植和烟草技术带到新疆伊犁的;还有一说是俄国人流亡中国时将烟种移栽了过来,在伊犁、塔城等地种植。这三种之说,有一点是共同的,都说不是新疆自产的,而是从外地区引进的,而所不同的是引进的时间和由谁最早引进推广的。
史载:1764年乾隆19年从锡伯族的故乡一盛京今沈阳征调锡伯族男女老少总共4030人,分两路起程,扶老携幼,赶着牛车经蒙古大草原,于翌年7月到达伊犁河南岸察布查尔一带驻防,他们将烟种和种烟技术带到了新疆。
史载:1871年起沙俄侵占我国伊犁达10年之久,其间有一批俄罗斯人迁居伊犁,开展半军事性的垦植。1882年《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俄军退出伊犁,许多俄罗斯移民留居当地落户,将俄烟草种植技术引了过来。
史载:1932年至1938年6年中,苏联政府将部分华侨遣回新疆,经伊犁的约有九千余人,经塔城的有一万余人,总共近两万人,散居在伊犁、塔城、迪化等地。他们中有将烟种和种烟、加工莫合烟的技术带到新疆并加以推广。
从上述三项材料来看,清楚的知道是1764年锡伯人,1871年俄罗斯人,1932年归国华桥都带来了烟草种植技术。那时,加工莫合烟的是苏联归国华侨,批发商主要的是华侨,吸食莫合烟的也大多是华侨,后来,发展为各民族中青年大都吸莫合烟了,可以说是普及了,而且,曾经兴盛一时。
近年来乌鲁木齐人的生活改善了,提高了,很多中青年人都不吸莫合烟了,而是吸硬盒带嘴的香烟了,真是今非昔比啊如今在乌鲁木齐市场上的莫合烟有纸盒装的、塑料袋装的、纸包装的以及用麻袋散装的,从质量上可以分高中低档。是一种已经被认可的新疆特产,常见的有绿洲牌和火焰山牌盒装莫合烟,产地有吐鲁番、吉木萨尔、伊犁和乌鲁木齐等。莫合烟有了品牌特征,已经走出新疆,进入了内地市场。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