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否有香妃其人,至今无从考证,但香妃的故事却广为流传,香妃的墓地也有好几处。河北遵化与承德的两座香妃墓,我曾游览过。从北京来到新疆喀什后,当地人对我说,这里是香妃的故乡,市郊就有这位皇妃的埋香之冢。
穿过林荫小道,我来到一座用蓝底白花的琉璃砖砌成的大门楼前,讲解员介绍说,这就是阿巴克霍加麻扎。我顿时一头雾水,不是香妃墓吗?怎么变成“马扎儿”啦。原来,这阿巴克霍加是个人名,麻扎就是坟墓的意思。所以这里就是阿巴克霍加的坟墓。我问讲解员,香妃和阿巴克霍加是什么关系?她笑了笑说,据传阿巴克霍加有一个重侄孙女名叫伊帕尔罕,被乾隆皇帝选为妃子。香妃生前深得乾隆宠爱,死后葬于阿巴克霍加麻扎,因而阿巴克霍加麻扎又称香妃墓。那么阿巴克霍加又是何许人呢?讲解员说,这个墓地葬有同一家族的五代共72人。第一代是伊斯兰著名传教士玉素甫霍加。他是明末清初从中亚来到喀什噶尔传播伊禅派教义的。他死后,其长子阿巴克霍加继承父亲的传教事业,成为17世纪著名的伊斯兰教白山派的首领,并一度夺取了叶尔羌王朝的政权。阿巴克霍加死后亦葬于此。由于其名望超过乃父,人们便把这个陵墓称为阿巴克霍加麻扎了。
阿巴克霍加麻扎规模宏大,由主墓、礼拜寺、教经堂等几部分组成,既具有维吾尔族传统建筑的形式,又有阿拉伯建筑风格。主墓高大雄伟,造型奇特,其平面呈长方形,中部是用砖砌成的半圆形穹隆顶,圆拱直径17米。用普通的土砖砌成如此大直径而又没有梁柱的圆拱,这在当时是多么的不易!穹隆顶端有一座邦克楼和一弯新月,它与陵墓四角的邦克楼及新月相映衬,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布局,给人以肃穆之感。整个陵墓从上到下,全部用绿色的琉璃砖贴面,有些地方适当添加蓝色和*的琉璃砖,上面写着着一些古阿拉伯文和波斯文的伊斯兰宗教训诫。陵墓厅堂高大宽敞,筑有半人高的平台,平台上排列着坟丘,坟丘用白底蓝花琉璃砖砌成,晶莹素洁。要不是有人介绍,我根本不可能找出香妃之墓。它是那样地不起眼。讲解员说,这个墓室里还葬有一位汉人,她就是香妃的嫂子苏黛香。苏黛香可是一位地道的北京人,怎么会被葬到这儿呢?
故事还要从200多年前说起,香妃的哥哥图尔都在协助清军剿灭发生在喀什噶尔的大小和卓叛乱中立下赫赫战功,于是就被召进北京领赏。第二年,香妃被选入宫中,图尔都也在北京得到一座大宅院。第三年朝廷又加封他为辅国公。乾隆皇帝很欣赏他,为他赐婚,把清廷圆梦大臣的女儿苏黛香嫁给图尔都。两人互敬互爱地生活了20多年。后来,图尔都不幸病故。从小与哥哥相依为命的香妃忧郁成疾,3个月后也因病去世。清朝把香妃和她哥哥的尸体用香料和草药做了防腐处理,并遵循伊斯兰教的习俗用白布缠裹,又特制了一乘分为两格的大棂轿,分别将香妃和图尔都的遗体装入,由香妃的嫂子苏黛香护送运回喀什。苏黛香历尽千辛万苦,翻越千山万水,历时3年半,终于来到喀什,把丈夫和小姑埋葬在他们家族的墓地里。
后来,苏黛香皈依伊斯兰教,并在陵园附近住了下来。她看到周围的维吾尔人生活艰苦,就捐资垦荒挖渠,做了许多好事,深受当地人的爱戴。人们都亲切地叫她“迪丽夏黛”,维吾尔语就是同一条心的意思。苏黛香去世后,当地人以图尔都夫人的身份,用维吾尔人的习俗,把她葬于阿巴克霍加麻扎。
关于阿巴克霍加麻扎,当地百姓还有一些有趣的风俗。那就是有些妇女,不论是已婚或未婚,当她们遇到某些不顺心的事或有某种愿望时,就来到这里,手扶墓墙,哭诉心中的苦闷,或祈祷心中的愿望,直到她们心中感到舒畅后,才怏怏离去。有些想生孩子的妇女,除了祝愿外,临行时还把一条细长的红布用小棍插入墓墙缝里,就像汉族人喜欢在树杈上放块石头一样。
望着这座有300多年历史,却依然保持着它那古老、质朴的建筑风貌的坟墓,我也许下一个愿望:祝愿阿巴克霍加麻扎能永远保留下来,愿维汉永远是一家。
稿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