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周科李卫疆通讯员郁莉报道)寒冬腊月,站在高处远眺,交河故城形如一艘准备起航的冰舰,浮在吐鲁番盆地的雪海之中。
这座船形似孤岛,据说为最早生活在这里的土著居民———车师人所建。
在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一些出土文物告诉我们,最早的车师人是以游牧为生。关于车师人,《史记》和《汉书》上有介绍,说他们庐帐而居,逐水草、知田作。有牛、马、骆驼、羊畜,能作弓矢。
而车师人放弃游牧散居,选择在这个干涸的绝壁崖岗之上建筑自己的家园,主要是为避免战乱纷扰和野兽的侵害。易守难攻的天时地利,使得交河故城自建造初始,就已经无形中充当了一艘不沉的航空母舰。
而此时,河水处在半封冻状态。许多冰层破裂,远望就像是交河城将这条冰河从中劈开,正欲远航。交河故城俨然一艘冰舰,而浮冰下潺潺流动的河水自舰前分开包抄,在舰后又汇合到一起。冰舰之形状,系大自然杰作。而这艘在冰冷冬季浮现的大军舰,古人就多次将其利用成军事据点。
史料记载,战国时期天山南部各个绿洲的土著居民相继形成了城廓之国,交河一带则成了车师人活动的中心和重要的军事据点之一。当然,这一天然的屏障也成了西域各国乃至中原大国垂涎的宝地。
《汉书·西域传》记载,从公元前108年到公元前60年,西汉和匈奴为争夺交河故城,进行了五次大的战役,历史上称作“五争车师”。西汉赢得战争后,将西域都护府设立在交河。天山网讯(记者周科李卫疆报道)残墙断壁的交河故城在白雪覆盖下静默着。
沿着30度坡度登上这座高30多米的故城,立刻感到敬慕和庄严。虽然交河故城我已来过三次,但是,此时的感觉完全不同于以往。
从空而降的大雪覆盖了交河,整个故城镀上了一层银漆。
从南至北,门楼、瞭望台均沿轴线布置。贯穿南北的这条中央大道把居住区分为东、西两部分,大道北端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以它为中心构成了北部的寺院区。大道东区南部为大型居民区,北部为小型居民区,中部为官署区。大道西区除大部分为居民外,还分布有许多手工作坊。
我们沿着中央大道前进,空城的静谧和寒雪的肃穆,让我不敢在此大声喧哗。我一直不停地驻足,或凝视,或仰望,或沉默不语,独自穿行于城中的空巷。
据同路人介绍,同样是为了军事防卫的要求,交河居民住室均不与干线直接通联,而只能通过一条狭长的小巷才能与干线、城门联络。
我们又从小巷回到了中央大道,此时的片区尽头就是大佛寺。佛寺山门向南,可以依稀辨别出庭院、前殿和坐落于后院1米多高台基上的正殿。
大道上的雪或多或少的都经过清扫,而这里未曾有人惊扰。我们缓步跨入,惊愕地看到庭院内积雪上落下一些清晰的脚印,转到正殿,才发现有两位外国游客正闭目祈福。
交河故城,因战争而生,后又因;
在唐代,中原霸主唐王朝同西域霸主西突厥第一次公开的武装较量,也在吐鲁番拉开帷幕。
交河虽然多次修缮,但是历经战火洗劫,使得这艘坚硬挺拔的“冰舰”最终倒垮了。明朝永乐年间,吏部员外郎陈城出使西域曾到过这里,留下了《崖儿城》诗一首:“沙河二水自交流,天设危城水上头,断壁悬崖多险要,荒台废址几春秋。”根据诗中描述,当时这里已经是一片废墟了。
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艘“冰舰”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地保存下来。地质学家给出解释,这些都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现在的交河故城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
吐鲁番地区一场罕见的大雪,让残墙断壁的交河故城换了新装。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往年的交河或多或少地落些雪,但像今年这样完全换了模样还是比较罕见。
资料:
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西10公里、雅尔乃孜沟清流环绕的江心洲岛上。当地人称“雅尔和图”,意为“崖儿城”。
鸟瞰洲岛,状如柳叶,长1650米,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在雅尔乃孜沟平缓宽阔的河谷之中,此岛赫然凸立,高达30多米,四壁如削,壁垒天成。交河故城的所有建筑,都是在坚硬的黄土层上挖掘而成,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也是保存最好的生土建筑城市。
稿源:《乌鲁木齐晚报》因战争而亡。它曾历经无数风雪,如今只留下一段沉重的历史。我想,这座在此时形如“冰舰”的千年故城,如果要去远航,必定是一次和平之旅。
稿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