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茹青报道)维吾尔语“艾斯克霞尔”,汉语的意思是“破城子”。但是,艾斯克霞尔驿站,可不是什么“破城子”。虽然,千年的风霜使它已经破败,但它至今依然庞大、高耸。它是古丝绸之路北道,通向楼兰和吐鲁番的一处重要驿站。艾斯克霞尔驿站正南1公里处,是库如克果勒河古河道,上世纪80年代还有水,现已干涸。古丝绸之路上的商队,就是沿着库如克果勒河古河道,来到艾斯克霞尔驿站的。他们在此休整、补充给养,或到其正北50公里外的拉甫却克城(古伊吾城)易货、治病,然后返回艾斯克霞尔驿站,沿库如克果勒河向西160公里,至古丝路北道中的又一驿站——避风驿,再西行160公里,就到达了古丝路北道著名重镇——交河故城。艾斯克霞尔驿站的建筑风格类似城堡,分三层,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非常壮观。今天,当我们站在艾斯克霞尔驿站前,看到它陡峭、壁立的城墙,依然无法想象,先民是怎样把打成的土坯,垒成这样高大、笔直的城墙的?而且,在驿站下方有一暗道,可储藏食物与蔬菜,现已被沙土掩埋。看来,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懂得如何低温冷藏蔬菜了。距艾斯克霞尔驿站东北150米处,有一古墓群,挖掘出许多文物。棺木经碳14测定,有上千年的历史;干尸属高加索人种,金黄头发,高鼻梁,与焉不拉克出土的7具干尸人种基本一致。这说明,在距今3000年的古代,黄种人和欧洲白种人曾在哈密绿洲共同生活过,并一起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哈密史前文化。在那个遥远的年代,在艾斯克霞尔驿站的旁边,已经有了五堡、焉不拉克绿洲,就开始出现了袅袅炊烟,就有了宽阔、清澈的白杨河,浇灌出这片肥沃的土地。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这一带生活的先民已开始种植大麦、糜子。为了减轻劳动的艰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土墙根旁,他们孜孜不倦地制造了石锄、掘土器、木锨、木桶、木碗,还制作作了石磨盘。他们收取植物的种子,用石器磨碎,制作出香喷喷的烤饼、燕饼、蒸饼、糜粥饼。为了保暖,也为了美丽,他们还能用骨针把搓出来的红、褐、绿、黑等色的毛线,织成条纹、格纹布的衣服。他们用黏性极好的泥土,打成土坯,修建自己的艾斯克霞尔、焉不拉克古城堡。有了家园,笑声就变得更加清脆,爱情就变得更加甜美。女人在河边洗衣服,孩子在河边嬉戏,男人在田地耕耘,鸽子在天上飞。3000年前,哈密就有了原始农业文明的声音。人们不用再单纯地去打猎,不用再寄居于树林里、洞穴中,不用再吃半生不熟的肉,由野蛮走进了最初的文明。时隔几千年后,艾斯克霞尔古人、焉不拉克古人,在他们的头领归遗的带领下,在这里向周穆王献牛、马和骆驼。周穆王则把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的标志——铁器、青铜器留了下来,同时也留下了中原文化。沧海桑田,艾斯克霞尔驿站已没有了绿色,但它高大、壮丽的古城堡,至今能让人遐想它曾经辚辚如雷的车轮声,首尾相望、逶迤几里的驼队的繁荣昌盛景象。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