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烟海的珍贵古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近年来由于保存不当,修复人员严重匮乏等原因,不少古籍善本破损严重,有的甚至“灰飞烟灭”。
古籍破损严重,3本中就有1本亟待修复
坐落在天津市和平区烟台道上的天津古籍书店已有50余年历史,是天津市唯一经营古旧书和新版古籍图书的专业书店。说到店里的古籍保存现状 ,书店总经理杨新昌一脸愁容。
杨新昌告诉记者,位于天津市外环线的库房现存古籍书有数万册,其中不乏珍贵的明清善本,但保存条件非常简陋。一年四季,库房里不是冷潮就是曝晒,不少书的纸页上出现了明显的黄斑,有的脆裂,还有的变成了一坨。由于库房周围杂草丛生,虫鼠破坏非常严重,有时工作人员在整理书籍时会发现蛇和整窝的老鼠。据杨新昌介绍,全国仅剩不到20家的古籍书店也大都面临着这个问题。
据统计,我国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中共存古籍3000余万册,其中1000万册由于历经岁月侵蚀、火烧、水浸、虫蛀而损坏严重,也就是说 ,3本中就有1本亟待修复。
杨新昌说:“古籍是不可再生资源,它应该得到很好的保护。”
修复人才短缺行业后继无人
由于年代久远,加上保管不善等因素,许多古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破损,要“修旧如旧”,需要很多的修复技巧。因此,古籍的修复,被誉为既费心又耗时的“拯救艺术”。。但这门“拯救艺术”因待遇低、枯燥乏味、容易感染皮肤病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
据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图书馆处处长-介绍,目前,全国各地的古籍修复专门人才仅有100多人,且大多数已年过半百,队伍严重老化,并且没有年轻“血液”输入。这种状况如果持续下去 ,不出10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才断层和空白。
杨新昌说,人们对古籍修复的认识,仍停留于“修补匠”的层面,而古籍修复需要的是懂历史、化学、生物和古籍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如果没有这些知识做储备,很难成为此行的“高手”。掌握这些知识应该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理想的学历起点是在大专以上。
-指出,在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上,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
“修复人才匮乏还在于这项工作的特殊性,它需要耐得住寂寞,不怕脏、不怕累是最基本的素质。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耐得住寂寞啊!”杨新昌说。
天津古籍书店经理助理曹式哲说,书店前几年也有学出徒的或者招聘来的,但由于待遇低和工作环境差等方面的问题,后来都走了。
古籍保护和修复离不开资金支持
在采访中,记者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古籍保护需要投资,而且是大量的投资。否则,保护古籍只不过是一句空话。
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说,古籍保护和修复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单靠企业自身来解决,实在是杯水车薪。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能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毕竟单靠企业的能力是有限的。
古籍的修复离不开人才的培养。2003年,文化部下发了《中国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明确提出国家在20年内拨款4亿元,分期开展全国古籍修复工作计划,其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分层次培养古籍修复人才,并决定在北京、上海、江苏三省市开展培养古籍修复人才试点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试点工作进展情况不甚理想。目前,仅江苏南京莫愁职业中专开展了古籍修复专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其他两地的工作还没有启动。
文物专家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做好古籍修复工作,必须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古籍修复的投资,首先明确古籍修复是一门很高的技术,更是学术,从事古籍修复的应该是一支高学历、高学问、高素养的队伍,应该受到整个社会的尊重;其次,古籍修复需要各种知识,包括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因此,一些高等院校应该设立古籍修复专业,提高古籍修复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稿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