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防和军队建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从当年南昌城头几万人的起义队伍到今天强大的现代化军队,从当年的土枪土炮、大刀长矛到今天机械化、信息化的精良装备,正是在一次次超越自我的历史性跨越中,背负着民族希望的人民军队实现着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八一”建军节前夕,让我们走近几代中国军人,倾听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受80载伟大跨越。

人 才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边行军边识字。

延安抗大,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就是课堂笔记本。

今天,遍布各军兵种的院校走出一批批复合型军人,博士营长、硕士舰长、大学生士兵在军营随处可见。

遍布各军兵种的院校走出一批批复合型军人。

86岁的老红军夏精才是在长征路上学会写自己名字的。

“连队的文书或指导员写好字,贴在每一个行军战士的背上,行军途中后面的可以看前面的背,一次识一个字,日积月累,识的字越来越多。”

夏精才清楚地记得,最早学会的,是“红”、“军”、“我”等字。

就这样,14岁加入红军的夏精才,在艰难的长征途中,也完成了另一个“长征”——走到黄土高原时,他已经能够读书看报,由一个为吃饱饭而参军的穷孩子变成了一名懂得革命道理的红军士兵。

80年风雨征程,80年天翻地覆。

黎明前,南中国海某海湾。从战舰和战机上,呼啸而出的导弹、炮弹、曳光弹把漆黑的海岸炸得如同白昼。几十辆涂着海洋迷彩的两栖坦克、装甲车和步战车冲出登陆舰,向岸滩扑将而去……

一场现代条件下的登陆演习在近似实战的背景下展开。

当驾驶“001”号战车的陈昌锋冲上岸滩时,他的装甲团已率先为后续登陆部队在“蓝军”阵地上撕开一条长长的口子。

同样是从乡下参军的陈昌锋,如今是海军陆战队某旅旅长。与夏精才这一代老前辈不同的是,这位26年前从苏北阜宁入伍的新一代中国军人,经历过海军指挥学院、陆军指挥学院、空军指挥学院、装甲兵指挥学院和外国指挥学院等5所中外军事院校的深造,是军事学硕士研究生,能驾驶5种型号坦克和装甲车,会操作3种型号的现代火炮。

陆地猛虎、海上蛟龙。陈昌锋仅是中国新一代复合型军人中的一员。

从当年连书是什么样子都没见过的红军士兵和八路军、新四军战士,到如今驾驭高新技术装备、角逐军事变革潮头的新一代军人,人的素质的变化如同人民军队的征战历程一样,跨越了千山万水。

虽然战争年代大多数官兵在参军前目不识丁,但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没有停止过向科学文化进军。

“有没有这样的学校,由于‘纸荒’而不得不把敌人的传单翻过来当作课堂笔记本使用?红军大学就是这样。他们以窑洞为教室,石头、砖块为桌椅,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这种高等学府全世界恐怕只有这一家。”

这是埃德加·斯诺描绘的“红军大学”。

“‘抗大’时,天天背着背包行军,坐着背包上课,一天到晚背包不离身,成了名副其实的‘背包大学’。”老将军张铚秀这样回忆“抗大”岁月。

“毛泽东不仅亲自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还经常授课,《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等不朽的名篇就出自他在‘抗大’的讲义。”国防大学教授徐焰说。

“抗大,抗大,越抗越大。”从一所所窑洞大学里,走出了一批又一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级将领。从当年的“红大”、“抗大”,到如今的国防大学和遍布各军兵种的指挥和技术院校,伴随着人民军队的历史进程,中国军人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实现了一次次跨越。

据《2006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显示:全军现有67所院校承担着部队官兵的教育培训,全国有112所普通高等院校承担了国防生的培养任务。

随着全军人才战略工程的推进,懂谋略、善管理、会指挥的高素质人才群体正在形成。正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举办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成就展上有这样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到2006年底,作战部队军级领导班子成员10%有出国留学经历。博士营长、硕士舰长、大学生士兵在今天的军营随处可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