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大清乾隆帝曾为明末英雄袁崇焕平反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作者:贺海

袁崇焕这位铁骨铮铮的民族英雄,同当年岳飞的不幸遭遇一样,虽为当时的封建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惨遭杀害。袁崇焕的墓、祠、庙在十年动乱当中均被破坏,近年将其修复供人瞻仰。

袁崇焕,字元素,广东东莞人,1584年生,明万历年间中进士。他畅晓军事,忧国忧民,*上属东林党人。天启二年(1622年)因后金屡犯边关,无人敢敌,袁崇焕请命率兵出关,镇守辽东,在宁远(今辽宁兴城)筑城御敌,采取以守为攻战略,屡挫敌兵。在著名的宁远战役中,以万余人的劣势打败努尔哈赤13万大军的进犯,显示出非凡的军事才能。崇祯元年(1628年)袁崇焕被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督御史,督师蓟辽,对抗后金军。

明崇祯二年(1629年)皇太极率八旗官兵从内蒙古绕道进犯京师,兵临北京城下,驻守宁远的袁崇焕闻讯从防地火速增援,屯兵于城南龙潭湖一带,袁崇焕在这次大战中跃马横枪,身先士卒,“两肋中剑如猥,赖有重甲不透”,最后迫使八旗官兵退出京师,这就是发生在明末的“京师保卫战”。

袁崇焕的英勇抗敌,引起了后金统治者的极大仇恨,于是用反奸计加害于袁,说他要把京城献给后金。崇祯生性猜疑,不辨真伪,将袁崇焕逮捕入狱,于崇祯二年九月初七寸磔磔(凌迟)崇焕于西市(明时刑场),造成了千古奇冤。

袁崇焕被害,死得十分惨烈。据史料记载,袁被害后“暴骨原野,乡人惧祸不敢问”。他那血肉模糊的头颅,被悬于高杆之上“枭首示众”,后被袁崇焕部下的一位佘姓谋士盗其头颅,掩埋于自家后院,隐姓埋名在此守候袁灵整整155年,直到清乾隆年间袁崇焕冤案得以平反昭雪,真相才算大白于天下。

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下诏为袁崇焕平反。《清高宗实录》载:“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乾隆所以如此,当时也是为了收买人心,并说明他是一位明主。

据史料记载,袁崇焕墓在北京的广渠门内当时的广东义园(今东花市斜街)。墓始建于清道光十一年二月。当时南海吴荣光所题墓碑“有明袁大将军墓”。

解放后,1952年由于广东义园要迁到城外郊区,袁墓也在其中,后经当时的著名爱国人士叶恭绰、李济深、章士钊等联名上书毛泽东,吁请保护。后毛泽东亲笔复函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见《毛泽东书信集》),后几经周折,终于将袁墓及祠堂保存下来,1954年重新维修,基本上保持了原来的格局。原墓堂廊柱曾悬有康有为所书:“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的对联。但到“文革”期间袁墓惨遭破坏,祠堂被毁,墓碑放倒于荒草丛中。

2002年,北京市将其墓祠重新修复,以供后人瞻仰。修复后的祠堂内保留有当年袁崇焕的亲笔墨迹“听雨”。而为袁崇焕守墓从其先祖至今历经370余年的佘家第17代后人,已经年过花甲的佘幼芝老人被聘为袁崇焕纪念馆的终身顾问。

袁督师庙在今龙潭湖公园东岸,规模不大,门前围有松柏,也已修复。原康有为所题的门联:“其身世系中夏存亡,千秋享庙,死重泰山,当时乃蒙大难”;“闻鼙鼓思东辽将帅,一夫当关,引若敌国,何处更得先生”,仍保存完好。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