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大帝》已经快要演完了,到现在我才发现愈发放不下它,不看完这心里可别提,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央视刚开播,还没注意,以为又是一个没有什么意思的东东,同事每天上班要来一段自己的感慨。架不住这诱惑,这下一看没得收场了,连昨晚爬莲花山都没去,身体暂时可以不锻炼,《汉武大帝》可不能不看。
是从半中间看的,已经到了景帝执政晚年时期,继任皇上要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可不能做儿戏待;政权交替的顺当与否,关乎整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历朝历代的因政权更迭出现亡国的例子比比皆是。年轻的汉代第四任天子――刘彻此时应运而生,一个被朝廷上下认为乳臭未干的毛头小子,从此拉开了整个汉朝由高祖刘邦历文、景三帝以来的黄老之道“无为而治”的治国原则从此没了多少下家,“罢绌百家,独尊儒术”“尊王攘夷”广纳贤才、礼贤下士儒家治国之道才真正走上历史舞台。
然而,改革需要动力,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的本钱是你刘彻必须有这个能力驾驭当时朝廷的局势。景帝驾崩,谁来辅佐年轻的皇上,如果安安稳稳的坐好这个位子,还想施展开自己的手脚,对一无兵权、二无真正有才能自己可忠心任用的臣子,一切都谈何容易。最初的变革以太皇太后的保守派胜利而惨遭“腰斩”。毕竟坐上这个皇位的刘彻你八字还没见一撇就想飞上天啊,就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淮安王刘安所说,你个小姓儿还能翻出老夫的手掌。改革是重重阻力。
六年来可以说是忍辱含垢,太皇太后窦氏手握兵权,外有先帝的一帮老臣,大小事务,必须经过太皇太后的批准才能行使,你说这个皇上还当个什么鸟劲。可刘彻是刘彻,不是张彻也不是王彻。“东区借兵”展示了他在武略上的过人能力、雄才伟略。而太皇太后也由此以没能看错继承皇位的人选而心欣欣然。放弃兵权是明显的信号。然而,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辈子信奉“黄老”之道的太皇太后也难免此劫。病危中的太皇太后放心不下的还是她最疼爱的皇孙儿刘彻,外有匈奴在边镜不断侵扰,内是人心不齐,朝野上下一片混乱。如今自己撒手一走,是何局面,怎能不心忧。姜是老得辣,最后的叮嘱的三件事竟然一一应验。刘彻的母亲――太后王氏,将会干预朝政,以及他的舅舅田分将会进一步得宠,王家势力犹如昔日的窦家,何曾相似,是不得不防。最后如平阳公主对卫青所说那样,皇上他会不顾一切,会大义灭亲,谁挡住他改革图强的路,谁都会不会有好下场。
这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雪耻六十余年来被一个游牧民族匈奴所欺凌的仇恨。匈奴依仗他骑兵灵活迅速多变等做战的特点,让我大汉每逢战事,必输无疑。武帝一片雄心,?光养晦这几年,已经够受得了,是该出手的时候。虽然有“马邑”一役的失利,可那只是一次练兵而已。然而,上谷一战及龙城之战,让匈奴这个骄傲的不可一世的大单于终于晓得了我大汉天子的厉害;大汉不只有个闻名于匈奴的“飞将军”李广,还有一个一直被大单于称为裙带枕头边出来不足挂牙齿的卫青(后位至候爵,一生平和、内敛,高寿而终,生活幸福,哈哈哈)。收复河朔,筑朔城,移民十多万,成为长安宫城大后防的前沿军事基地;后来霍去病在河套大战,打通河西走廊,与西域取得联系,丝绸之路由此始。彻底让匈奴这个视我大汉可弱可欺牛逼洪洪的大单于不得不向漠北一带挥泪而撤。被匈奴称为“中行说”背叛大汉的这个老太监,此次已是老而无所用。他所说的与汉朝现在的抗衡就如鸡蛋碰石头,汉朝皇帝倾全部国力与匈奴对阵,不害怕是假的。若打你必让你尝够我强盛大汉民族的厉害,不给你点颜色,你不知道什么叫东南西北。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不是吹出来的,是实力的证明,是国力的证明,是经济发展至此的证明。武力虽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武力却能解决一些实质性的问题。刘彻示训臣子的那句“国虽远大,无战必忧”,不是没有道理,你匈奴再猖狂,能嚣张到何时呢?
现在犯我强汉者,才诛到一半。等看完后面的再继续“诛”。
dds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