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以一介布衣提三尺宝剑崛起于乱世,诛暴秦,抗强敌,定天下,创立了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汉王朝。刘邦之所以成功,我认为与以下特点密不可分:1、为草莽却知人善任刘邦一介草莽,在乱世之中起兵,居然登上皇帝宝座,刘邦自我总结原因:“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皆人杰也,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手下聚集众多英雄豪杰,其中不少人跟过项羽,但由于不被重用,才投奔刘邦,而刘邦知人善任,终获成功。2、是无赖却豪放大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苟富贵,毋相忘”等是许多将领蛊惑众人起义的口号,但更多将领心胸狭隘,事后翻脸不认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刘邦一个无赖之徒,却深知感恩和激励的重要性,每次打了胜仗,都毫不吝啬封赏,对功臣加官进爵,对士兵也有物质奖励,手下的人故愿意跟着他出生入死。3、好女色却收放有度刘邦攻入咸阳,进入了阿房宫,见宫室里声色犬马、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单是美女就有几千人。就想住下来尽享后宫美女,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万万不可,以免失掉人心,刘邦遂听从劝告,还军霸上。刘邦对王宫里的美女期待已久,但考虑到时机不对,便忍住欲火,对一个好色之徒而言,实属不易。4、性傲慢却从谏如流大汉初立,百废待兴,一些人便向刘邦进言治国之道,名士陆贾便是其中之一,他和刘邦谈话总是不离《诗》《书》,为刘邦所谩骂,陆贾说:你可以马上得天下,但能马上治天下吗?刘邦面有惭色,便让陆贾总结秦亡汉兴的经验教训,以资借鉴。并重用了一批文人,为汉朝日后兴旺发达立下汗马功劳,刘邦虽是粗人,性情傲慢,却不是鲁盲无知之人,别人说的有理他能虚心接受,忠言虽逆耳,但他能广纳良言,得以兴邦。5、虽位高却知错能改刘邦称帝后开始追求享乐,在京城长安附近强行圈了一大片山川土地,不许百姓在这片土地上种地,把它变为专供自己打猎游乐的场所,还给它起了个美名叫“上林苑”。因长安附近可耕种的土地很少,百姓意见很大,萧何便上书反对,希望刘邦退“林”还耕。刘邦十分恼火,把萧何送到廷尉处治罪。大臣王卫尉挺身而出,为萧何争辩。王卫尉言语激动,珠连炮般地向刘邦发难,刘邦越听越觉理亏,便释放萧何,并亲自向其赔礼认错,堂堂大汉开国皇帝,竟向臣子赔礼道歉,这种精神,深值我们后人学习。6、短学问却富有远见刘邦临终前,吕后问萧相国死了之后,谁可接替,刘邦说曹参可,吕后又问曹参后呢?刘邦说王陵可接任,但王陵智谋不足,可由陈平辅佐,陈平有智谋但决断力差,周勃虽不善言词,但为人忠厚,日后安定刘氏江山,为国立功的肯定是他,让他做太尉吧。后来的事实证实刘邦的先见之明,大汉江山能不被吕氏篡夺,周勃和陈平功不可没。可见刘邦虽短学问却很有见识,能识人,有远见。刘邦起兵之初,势力、人气、威望、气势、勇猛均不比项羽,却凭借识才、隐晦、忍让、智谋、坚韧等特点最终以弱击强,以少胜多,终成王业。现在我们品之尚觉余犹未尽,其身上可学之处多矣。
提起吕后,许多人并不陌生,知道她是汉高祖刘邦的老婆,史书上所称“高祖微时妃也”——刘邦不得志时的糟糠之妻。有关吕后的故事,王立群教授刚刚在《百家讲坛》串讲过。
不知大家是否注意到,无论是讲刘邦,还是讲吕后,都离不开一个神秘的人物——吕公,也就是吕后的老爸。可别小瞧了这位吕公,正是他在一次宴会上,只一眼就瞧出了刘邦是个好苗子,是个乱世之中的“命世之才”,而且当即决定把自己视为掌上明珠的宝贝女儿吕雉(就是后来的吕后)嫁给他,嫁妆不要,还倒贴。另一个女儿吕媭也嫁给了后来被封为舞阳侯的樊哙。
看人的眼光如此精准(连试用期都免了),可见吕公不是个等闲人物!
但《史记》中有关吕公的文字却仅此一处,以后便不知所终。最近在《吕太后本纪》的集解中发现这样的记载:“吕后父吕公,汉元年为临泗侯,四年卒,高后元年追谥曰吕宣王”。因为集解是由刘宋时的裴駰所作,时隔多年,可信度就大为降低了。
那么吕公的身份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民间的商人?
纵然有钱,和沛县的县令关系不错,但为了避仇从单父搬家到沛县,也不会被沛中的豪杰吏如此追捧——“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而且沛令替自己的儿子求婚,吕公竟然不答应。投靠到别人门下,还敢态度如此强硬,这人胆子真大。
借用“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推理方法,我们可以初步断定,吕公的身份有可能高于沛县县令。
再往深处想,刘邦其实在见到吕公之前,是颇为潦倒的,四十多岁的人还娶不上媳妇,在那个普遍早婚的时代,已经是个老光棍了。虽然他之前见到秦始皇时,还喟然太息曰“大丈夫当如此也”。说这句话的时候还“喟然太息”,可见信心也不足,不像项羽,张口就是“彼可取而代之”。我们不能因为刘邦说了那句话就捧他为英雄,阿q不是也向往过革命吗?
刘邦真正振作,是在见到吕公之后。吕公不但当众对刘邦表示敬意(起,迎之门),还对他进行洗脑、激励;不但盛赞他的骨相不凡,奉劝他“愿季自爱”(季是刘邦的字),而且把自己最看重的也是最具有政治潜质的女儿嫁给他,以坚定他的决心和信念。
不仅如此,吕公还营造一种刘邦是真命天子的幻想,正像某些“气功大师”所作的暗示,以激起刘邦的雄起之心。
刘邦和吕雉结婚几年后,已经有了两个孩子。一天,吕雉正领着两个孩子在地里干活,来了一个老人要水喝。史书中说,吕雉不但給她水喝,还给他饭吃。这个老人吃饱喝足,就开始给吕雉相面,还相了两个孩子,结果都是贵人之相。老人刚走,刘邦正巧从亭长的任上告假回家探望,吕后就把这事告诉了他,刘邦赶快追到老人,给自己相了一面,结果老人说:我刚给一位夫人和她的孩子相过面,都有些像你,你更是贵不可言了。
读到这里,我总觉得有些猫腻,怎么那么巧,刘邦刚好告假回家,遇上有高人相面,都贵不可言。
若干年后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兄弟两个,也有这种奇遇。小时候,两个人被他们的妈放在两个筐里挑着(估计也是没人照看孩子),遇上陈抟老祖,于是口中念道“谁说皇帝少,皇帝上担挑”,后来兄弟两个一辈子都不敢慢待陈抟。
这是闲话了。
其实给刘邦一家相面的那个老人,很可能也是吕公指使的,怕刘邦在“流水带走光阴的故事中”消磨了意志,时不时地提醒于他。同时也让自己年轻貌美的女儿坚定信心。不可有他志。
不久,刘邦奉命押送人去服徭役,走到中途人都跑了,刘邦犯了渎职罪,不敢回家,藏在芒、砀山中,结果吕后每次都能找到他,刘邦就很奇怪,吕后说:你头上常有云气(天子气),我看到云气就找到你了。刘邦就大喜。但史书中说“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这就奇怪了,藏起来就是怕别人找到,为什么还要到处张扬呢?这不是在制造政治舆论吗?
显然,吕后不是始作俑者,二十多岁的一个女子,还不具备这么复杂的政治头脑。幕后指使人,非吕公而谁!
具备这种政治智慧的人,会是一个普通的民间人士吗,他的背景,仅仅是“好相人”那么简单吗?
对于吕公的来龙去脉,史书中仅有寥寥数语: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由此我们知道,吕公在去沛之前住在单父,单父就是今天的山东单县。
吕家在单县是个什么样的家族,史书中没有记载。
如果你是个有心人,顺着吕公的生活圈子往外画圆,就会发现在离圆心不远的地方,生活过一个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此人和吕公有着惊人的相似:民间人士、大富之家、敏感的政治嗅觉、超凡的政治智慧、胆略过人。
这个人的乡籍,《史记》中说他是“阳翟人”,《战国策》记载为“濮阳人”,都在河南境内。
而且,这个人也姓吕。
这就是《吕氏春秋》的总编、秦始皇的“仲父”吕不韦。
吕公和吕不韦会有关系吗?如果有,他会是吕不韦的什么人呢?
“红顶商人”吕不韦
台湾作家作家高阳把胡雪岩称为红顶商人,吕不韦笑了:他哪够格呀,我老吕才是。
不信您瞧瞧吕不韦的发家史,便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mbo。
吕不韦是个商人,在当时赵国的邯郸做生意,巧遇秦国的公子子楚。子楚是在位的秦昭王的孙子,在赵国做人质,因为不是嫡出,享受的津贴少,日常花销便有些捉襟见肘,无法与当时的其它诸侯国的公子王孙交往,感觉很不得意。这情形有点类似《红楼梦》中的贾环。
吕不韦以一个商人的眼光,立马就“见微知几”,发现了商机,认为“此奇货可居”。晚上回到家里,见了老爷子,俩人拨着算盘珠子,开始了一段经典对白。
问:“耕田种地的利润是多少?”
答:“十倍。”
问:“买卖珠宝玉器呢?”
答:“百倍”
“那么——,立国家的储君呢?”
“无数倍!”
“努力耕田、辛勤劳作的人,常常衣食无着;而帮人取得储君之位,却可以富且贵,还能泽被后世。我愿一试。”
于是就去见子楚(春秋战国多出说客),不用拐弯抹角,直接告诉他:我有办法壮大你的门面。子楚就嘲笑他:你还是先壮大自己的门面,然后再来壮大我吧。
接下来吕不韦就说了一句老谋深算的话:公子你不知道啊,等你的门面壮大后,我的门面自然就壮大了。
子楚于是心领神会,赶紧让座,掏出了心里话。吕不韦早有胜算,就帮他分析目前的处境,告诉他必须去走他老爸的爱妃华阳夫人的门路,想办法取得太子之位。并主动请缨: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愿意拿出千金为你去走门路,玉成你立为太子。
子楚正在一筹莫展,听了这话,趴在地上就给他磕头,许愿说事成之后,“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于是吕不韦就开始运作此事,还真成了。
后来老吕或有意或无意,又做成了一项风险投资。
原来吕不韦养了一个舞姬,并使她怀了孕。有一天和子楚在一起喝酒,可能是喝大了,就让舞姬出来见子楚,结果被子楚看上了,要讨来做老婆。吕不韦很生气,心想我为了你已经快破产了,你竟然惦记上我的女人,真正“子是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欲待不给,但转念一想,自己已经花掉那么多的费用,不能全打了水漂呀,算了,忍痛割爱吧。
不久舞姬生了嬴政,子楚就把她立为夫人。
后来子楚即位,就是庄襄王。吕不韦也如愿做了秦国的丞相,封为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回报率够高的!)
秦始皇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达到了事业的顶峰,可谓“飞龙在天”了。再后来,因为太后和嫪毐的事发,吕不韦受牵连,怕诛三族,就饮毒酒死了。
这就是吕不韦的暴发史,最终九九归一了.
一个谜团
吕不韦死了,但他的家族没有受牵连。奇怪的是,《史记》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他的家族。吕不韦权倾朝野时,吕家没有因之而贵的吗?吕不韦死后,他的家族没有受到任何牵连吗?我们一无所知。
有人会说:借鸡下蛋,亲生儿子做了皇帝,其余的都是小菜了。
说的甚是。
会不会出现这样一种可能:吕不韦死后,吕家并没有完全败落,后来的吕公,就是吕不韦的孙辈,而扶助刘邦,就是吕家要重新崛起。后来吕后当权,几乎诛尽刘氏,以封王诸吕,就是吕不韦计划的延续?
倘如此,历史就更精彩了。
不是原创啊,网上有